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成為各種行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而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社會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這就對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打造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思考的話題。本文就結合自己對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實際,探尋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目前,信息技術教育迅猛發展,信息技術課程已成為中學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成為中學課程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對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對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根據教學體會,對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內容主要包括構建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必要性,并對構建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具體措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構建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必要性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 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得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為他們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以適應社會的智能化發展,也更有必要熟練運用信息技術,以提升知識和培養操作能力。它雖然在中學不是一門主課,但卻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對培養、鍛煉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而對于信息技術教學來說,傳統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的突飛猛進的信息化技術學科,教師只有在教學的高效率和高效果上下功夫才能使信息技術課程更具備發展性和前沿性[1]。所以,只有提升信息課堂的高效性,才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成效,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信息知識,提高信息技術水平。
二、構建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具體措施
(1)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
讓學生喜歡信息技術教師,從而喜歡信息技術課程,這對取得良好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首先要關愛學生,對學生給予熱忱關注,期待他們進步和成功。在課堂上盡可能給學生發展的空間,如學生在遇到問題有不同見解時允許爭論,學生做版面設計時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愛好和個性,設計出多樣的版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進行表揚。同時對于學生的過失,教師批評時要委婉,耐心疏導,分清是非,告知利弊,在事情的處理上更要寬容諒解,讓學生知情悟理。這樣,學生才會信任你、尊重你、接近你,親其師而信其道。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正如陶行知所說:“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從根本的地方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制定教學方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調查表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感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只是對“電腦”本身的興趣,他們的目的在于玩游戲、上網聊天等,而對老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枯燥無味。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等方面入手,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生,正確引導學生,使其對“電腦”的興趣發展為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分層分類開展教學
同一個中學班級里的學生,他們來自的是不同的小學,經歷的是不同的成長過程,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個人的悟性,對計算機的認識差別很大,因此,我們必須要開展差異性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最高的效率。實際上,我們在以往的很多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些,而一味地追求有教無類,希望通過后天的管理,讓學生們達到同樣的進步。顯然這是不現實的,而且注定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開課之前,應充分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具體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別座談等方式,把學生的具體情況了解,然后開展分層分類教學。要打亂原有自然班的建制,將情況相似的學生分成一個班級。這樣一來,教師授課就會更加具有針對性,而且由于水平和情況相似,學生之間的溝通也會更加順暢。對于不適合分班教學的,教師在同一個班級中可以設計初級、中級、高級三個檔次的教學目標,讓處于不同水平檔次的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目標。而且,每個學生由于得到適合自己能力的教學模式,都會在屬于自己能力范圍內逐漸的取得成功,并逐步的樹立自信,使學生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這種分層教學既能顧全學生的個性差異,又能促進學生的有序發展。
(4)強化課堂的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際的操作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對操作性和實踐性要求非常高的課程,這也正是它區別于其他課程一定要在機房中上課的原因。實踐是檢驗理論知識學習好壞的最佳途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現學習中的不足,才能檢驗對于知識點是否真正的掌握。在筆者的課堂中一般每節課45分鐘至多只講15分鐘至20分鐘,其余的時間大都是留給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實踐的。
(5)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又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欲望,從而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多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如:導學案、角色轉換、小組合作學習以及任務驅動等。學生經過這樣的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進了學生間相互配合與默契,這不僅能使課堂知識得到更好的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增強學生獨立意識和團體協作精神。
參考文獻
[1]林秦榮.如何創建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8年07期
[2]柳秋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研究[J]高考 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