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師在進行大膽創新、同時也有不少教師,在課堂上處心積慮,追求虛假的繁榮,最終付出的代價是使語文課變得蒼白、雜亂、學生失去興趣。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小學語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實效策略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實效;策略
真實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幾點不足:
(1)不能準確把握文本主題
一些新的課改理念的確給予教師在教材使用上以極大的自由,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們可以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不過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對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所表現的價值觀還需準確把握,這些課文是經編者精心挑選的,有它自身的文學意義與現實意義。如果我們對文章主題的理解產生偏差,就有可能讓這些課文喪失了作為教材的應有意義。
(2)學生學而不思
其一是書聲瑯瑯,聽起來學生讀得有滋有味,而更多的學生是在模仿別人,他們并沒有感悟語言的真正含義。其二,不給學生有效思考的時間。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老師提出問題時基本上都希望立即有學生站起來解答。可遇到冷場是時有的事兒,尤其是公開課上。因此,老師要么立即降低難度,要么作比較明確的暗示。
(3)多媒體運用不當影響學生思考
現在大多數教師的公開課,幾乎都有多媒體課件,為了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耗費了許多的精力,有時真是得不償失。恰到好處的課件使用會幫助學生感悟語言、激發情感,而有時學生被課件中音畫所吸引,注意力關注的是與文本內容關系不大的細節。
(4)課前預習不充分
課前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學生要清楚自己應該完成哪些任務。低年級學生最起碼應讀通順課文。中年級學生要讀順課文,要自學生字,要能利用字典等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生詞的意思。高年級學生在此基礎上要能概括課文內容,劃出精彩的句段,查閱相關資料,記下不懂的問題等等。高效的預習時語文課成功的基礎條件。
如何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課題。那么,怎樣才能更加科學地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呢?
二、通過學習和不斷實踐我探尋出提高課堂實效的一些策略:
(1)學會深入立體的研讀文本,準確把握文章主題。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師充分理解和感悟了文本,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分析,才能將教師的理解內化成學生的理解,才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新的生成和自己獨特的感悟,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深入立體的研讀、感悟文本。
深入研讀文本,準確地解讀文本,這是語文教學的本源所在。如何解讀文本是教師教學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深入、立體、適度的解讀文本,教師才能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和文本價值取向,才能準確領會編者、作者的意圖,才能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來選擇最適宜的教學方式,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2)學生課前預習要充分
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現在,我們經常看到,學生才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還沒讀準,句子還沒讀通順,詞語沒理解,課文還不熟,教師就匆匆忙忙地組織對話,交流。有的急著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一兩句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反復地進行朗讀、感悟、體會、想象,這樣教學,既不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課堂教學的效率也低。因為此時學生對課文整體還沒形成印象,對課文的重點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詞、一句進行重錘敲擊,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學生體會不深,理解膚淺,不得要領。所以,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做好課前預習。
(3)善于運用優化簡約的教學方式
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表現力強,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適時、有效的應用多媒體課件在一定程度上能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做到事半功倍。但過多教學方式粉墨登場,看似精彩,其實再研究教學效果時,才發現這種做法注重了形式淡化了實質,學生一堂課下來沒有學會什么能力,掌握什么知識。在教學中應因材施教來選擇簡單易行的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效率!
哪種教學方式簡單易行,哪種效果更佳就采用哪種,教師要具有得心應手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要會組合和取舍,做到現代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輕輕松松中學語文,還原語文課堂的本色,真正做到低投入,高收益!
(4) 變更提問方式,追尋有效提問的立體式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創造性、有效性的提問能記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起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愿望,促進學生思維。
講究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要改變以往的串問式的提問方式,改變以往的線性提問為立體提問。立體性問題是就同一事物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提問,這樣的問題思路寬、跨度大、答案多種多樣。問題的提出,不是以一個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發散學生的思維,具有巨大的求異性與包容性。課堂提問既有廣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結束語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遠非上述的幾點,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環境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7年第7期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3]《老百姓在線》網站
[4]《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