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使課程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作為科學課程的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不要把學生拘泥于僅僅是以文字或語言形式呈現出的現成的知識,應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關鍵詞:生物教學;電教;小學課堂
一、巧用電教,化難為易
科學課上有很多學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引導下去進行調查、考察或實驗,但有些活動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全展現的,如《植物怎樣喝水》這一課,反反復復講解理論學生都很難理解,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虛實互補,讓學生“看到”植物根的水與植物莖、葉脈向上輸送的水緩緩流動的情景,再在重點處點撥,植物“喝水”這一難點就解決了。再比如《食物鏈》等表現多種生物類課文,都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觀看,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不限于課堂上,實現學習時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有許多新知識、新思維的傳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課堂進行實際演示,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可以通過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模擬演示達到仿真效果,或對現象進行放大、延時等操作,進而使學生在沒有障礙的演示、實驗環境中進行愉快地學習,獲取知識。
二、提高興趣,增強感知
傳統教學方式主要靠粉筆、黑板、掛圖或模型,學生興趣不大,而網絡環境中的科學課堂生動、形象、直觀,學生興趣濃厚。如教學《昆蟲》一課,在學生掌握了昆蟲的概念以后,訓練學生能否在眾多的動物中判斷哪些是昆蟲。這時可以在電腦上出示“送昆蟲回家”的題目,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拖拽”昆蟲到相應的欄里,學生既引發了興趣,又強化了知識。
三、豐富資源,深化探究
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是傳統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幾乎成了除課本外的唯一信息來源。這時候在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就能很好的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其擁有的大量信息成為新的知識來源,成了源源不絕的學習財富。
如《保護大自然》一課,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指導他們登陸相關環保網站,進行在線收集資料,大量的資料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再將這些信息整理、篩選、歸納,得出規律性的知識。這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既讓學生收集到許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成為信息加工、處理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一點是傳統課堂所難以實現的。
但是網絡環境下的科學教學如果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這一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為學生創造機會,展示學習成果。如學完了《保護大自然》這一課后,讓學生利用網上搜集的資料出手抄報,寫倡議書等,深化探究學習,延伸探究成果。
四、充分利用學校資源
學校資源包括學生的教材,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科學知識體系,提供了最基礎的科學知識,提供了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科學課程教師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視的,除了在教室上課外,還可以:
(1)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自行實驗。
要使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象科學家那樣為其準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實驗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課后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聽到過學生這樣的請求,“老師,我們實驗還沒完成,我們還想更深入地進行實驗。”因此,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行實驗,可由值班教師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里,輕松自在,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通過互相合作,自主實驗,他們可以發現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現象,領悟書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鍛煉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還了卻了他們做完實驗的心愿。
(2)發揮網絡、圖書室優勢,擴大信息收集范圍。
在學生學習探究中,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許多疑問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的,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如學習《生物進化》時,許多學生提出“恐龍是怎樣滅絕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許多書上有不同的說法,究竟怎樣回答才能讓學生滿意呢?還不如開放圖書室、網絡教室,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學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龍滅絕問題”的本身。
五、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而且還是本人類永遠都學不完的“大教材”,孕集著許許多多的知識和奧秘,里面活生生的蟲、魚、鳥、獸;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和客觀存在的巖石、土壤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探究對象,如果我們局限在教室里,單憑標本、教具、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會削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因此,要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學新課標教材三年級《科學》中的《螞蟻的觀察》《蝸牛的觀察》等課文時,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對螞蟻、蝸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學都玩過螞蟻、蝸牛,如果上課時把學生束縛在教室中,把課本與大自然隔離開,很有可能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白白浪費,而讓學生形成“書中的螞蟻”和“大自然中的螞蟻”隔斷,這樣難免使學生把書中學到的知識與大自然相脫離。要是這樣,本文開頭例子出現的“蘿卜用根繁殖”“孢子當毛毛蟲卵”也就不奇怪了。
新時代的科學教師們,讓我們帶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進網絡、走向更廣闊的空間。能夠更好的為孩子們提供自由成長的樂土,為小學科學課的生物內容讓孩子們學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