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引學、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當堂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先導后學;當堂訓練;導學案;導學建議
為了解決如何引導學生先學并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這一問題,我們在認真學習借鑒先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校近幾年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及我校實際,探索總結出適合我校的“導學案“,以此為載體實踐我們的“先導后學,當堂訓練”語文教學。
一、導學案的“導”與“學”
以往的語文教學運用“預習—學習—復習”模式,由學生自己預習課文,然后在課堂上學習,課后復習。這種模式固然有其好處,但由于它的盲目性和學生的自覺性低等因素,加上缺乏落實,往往成效不大。我們的語文導學案又有什么特點或優點呢?首先在一個“導”字,引導學生如何預習。導入言簡意賅,激發學生興趣,迅速讓學生進入思考、學習狀態。三維目標將每課的知識點鮮明地體現出來,學生預習課文不會漫無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心中有數。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明白本課的精華所在,學生預習時會帶著問題思考,上課時會用心聽講,課后會及時請教。語文導學案的第一部分是“預習提示”,它較為具體、直觀教導學生如何預習,使學生的預習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這里以本人的《孫權勸學》導學案為例,“預習提示”部分不但有作家作品簡介,還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時,應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舉例說明)。這樣就使學生的朗讀不像傳統的瞎讀、亂讀,有口無心,而是有內涵、有目的、有感情,專心致志。另外,“預習提示”還引導學生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并傳授學生“翻譯五字法”,這樣學生在老師授課前已經將文章的大意大致了解,再聽起課來就有側重點,就輕松多了。
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有實效。學生根據“預習提示”預習之后,必須有一定量的練習。為此,語文導學案的第二部分是“預習自測”。 “預習自測”部分的問題一般比較容易,偏向于字音、字形、字義,掃除學習正文的障礙。還是以《孫權勸學》導學案為例,“預習自測”涵蓋了本課的生字拼音和重點字詞的釋義,學生如能在預習后認真自測,本文的大意已了然于胸。為了讓“預習自測”落到實處,我們在上課前會花幾分鐘時間檢查,然后評講習題。這就教導、督促學生按時預習,有效預習,達到預期效果。
以上是在預習環節對學生的引導,然后教師開始正式授課。“先導后學”使教師輕松教學,不用在課堂上再浪費時間讓學生頭腦一片空白,漫無目的地預習,做無效勞動。教師亦可根據導學案精心備課,刪繁就簡,事半功倍。
二、當堂訓練
“當堂訓練”是我們導學案的又一特色。以往我們教學在授課后會布置一定量的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但往往效果欠佳。因為在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習慣之前,他所做的任何功課,要想有成效,則必須在老師的監督之下方可。初中生年齡尚小,自覺主動性差,童心未泯,貪玩;他們往往先玩后學,這如何及時完成作業?就算能夠先學后玩,也常常會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心不在焉,大打折扣。為此,語文導學案設計“當堂訓練”,顧名思義,作業在老師眼皮底下,當堂完成。這里以本人的《生物入侵者》導學案為例,我設計了當堂訓練一和當堂訓練二。訓練一的習題是基礎知識,學生在老師“監考”中獨立完成。訓練二的習題是重難點知識,比較難,它需要全文知識的貫通、整合,往往需要學生們的合作探究方可解決。在這個環節里,學生學到的知識立刻通過訓練得以鞏固,并在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合作探究下解疑答難,做到節節清,堂堂清。學生在這個環節里會自主、合作、探究,會動口(讀)動腦(思)動手(寫),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主人翁意識得以體現,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的課堂教學他們才會專心致志,孜孜不倦。教師在此環節也受益匪淺。教師在此只需引導、提示、點撥,無須像以往那樣“填鴨子”,唱獨角戲,吃力不討好。學生學得開心,老師教得輕松,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三、幾點建議
(1)編寫導學案,最好是集體研究,因為只有集思廣益,才能保證導學案的質量。
(2)導學案教學難點在“導”。要導“趣”,導“法”,導 “思”,導“行”。在“導引”下有的放矢,高效學習。
(3)保障教師的備課、教研時間,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會議、檢查、評比,使教師專心研究教材,全面搜集、篩選、提煉資料,形成“因人制宜”,有特色校情、班情的導學案。
(4)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重在引導,不要喧賓奪主;當堂訓練的習題要精練,貫徹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不要淪為傳統的練習作業。
當然,要想打造具有金石特色的教學模式,要倚賴全體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研究、創新,使之朝著完美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王成軍《讀寫算·教研版》2016年(8)
[2]“目標先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及時糾正”——課堂教學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J]劉新增《新課程》教師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