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主要課程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是學生學好歷史課程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科特點,通過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歷史;興趣;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學習的最佳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樂趣,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為學習主人的學生,對歷史學習卻大多不怎么有興趣,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有機結合,如何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對社會、對自己的重要意義;如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活動本身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通過故事資料培養興趣
歷史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只是歷史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在授課中,如能適當補充形象具體的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歷史小常識等,既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有計劃的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如在給初中學生講左宗棠帶兵收復新疆的內容時,針對學生以前就學過的知識,介紹了左宗棠少年時就有大志,他在15歲時寫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正體現了這一點。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時,已年近70歲,為了收復被俄國占領的伊犁地區,他帶著棺材出關,表示誓與俄國決一死戰,為曾紀澤的外交談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軍事與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收回了伊犁地區。這樣通過資料的補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
中學生由于視野開拓,見識增長,他們會由衷地感到學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從而期待著從歷史課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這種積極進取的情感有力地促進了他們知識的積累,推動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如在講“天京變亂”一目時,為剖析天京變亂的內因,也為學生正確理解“農民由于受到階級局限”這一特點的制約和影響,補充了太平天國領導人在定都天京之后如何嚴格執行封建等級制度,繼承封建帝王的妃嬪制度,如何大興土木,進取心減退,楊秀清如何居功驕傲,生活腐化,脫離群眾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天京變亂發生的必然原因,也幫助學生理解“農民由于受到時代和階級局限不能求得自身解放”,為只有無產階級領導下才能獲得解放這一道理埋下伏筆。諸如這些史實,頗受學生歡迎。其實,這也是很久以前自己讀書時的心得體會,現在運用到教學中,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淺。
二、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興趣
歷史是以往的現實,現實有歷史的影子,歷史對現實會產生影響,唯物辨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都和周圍其他事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因此,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讓學生正確的看待歷史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學生學好歷史的前提。
把握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中諸多因素的內在聯系。例如,新航路的開辟中,講述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和影響。為此,在教學中,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二是為什么能開辟新航路?三是新航路的開辟給世界帶來了那些影響?在學生思考回答后筆者進行了總結:一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東方遍地是黃金”的誘惑,西方各國急需向海外擴張以獲取原料和市場,而從亞洲到歐洲的陸上交通卻被奧斯曼帝國所隔斷,因此,西方國家迫切要求打開一條新的貿易通道。二是地圓學說的流行,指南針在航海上的運用,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使新航路的開辟成為可能。四是新航路的開辟,使大量歐洲居民移民來到美國,促成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殘酷的奴隸貿易使黑人從非洲來到美洲,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擴張和野蠻屠殺導致了印地安文明的衰落,亞非拉許多國家成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全球聯系加強了。這些都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與新航路開辟構成了因果關系。這樣教學,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把握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聯系。例如:新航路的開辟使許多亞非拉國家成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從而導致了這些亞非拉國家的長期落后;中華文明的綿延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這些都體現了歷史和現實的聯系。通過教學,能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問題,并把它與現實緊密地結合起來。
三、運用多媒體再現情景激發興趣
歷史知識對學生來說,遙遠枯燥,如何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呢,利用多媒體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正因為歷史是人類過去的實踐活動,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重演。這個特點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掌握和鞏固增加了難度,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困難。而運用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學信息,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解決了過去教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衷。
例如,在講授初中歷史第二冊第14課《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統一》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剪輯一段有關蒙古大草原的歌曲如《蒙古人》或影視風光片等創設情景,讓學生欣賞,激發學生探究本課歷史史實的興趣。當學生進入了“歷史情景”后,筆者又用多媒體顯示根據重點、難點設計的5~6個“考察目標”:一是標記本課有關歷史事件的年份、人物、地點等。二是成吉思汗為什么能統一蒙古?三是元朝統一的疆域怎樣?四是元朝為鞏固其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五是元朝為什么會出現民族大融合。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是學生學好歷史的前提。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的學習歷史,而興趣的背后是教師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前導入、課堂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興趣、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歷史課堂教學才能生動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