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決定在東京繼續工作的時候,打算租一套稱心的房子。那時朋友剛好有房子出租,我去看房的時候立刻被征服,對窗外那蔚藍海景一見鐘情。幾乎就要敲定此事,無意間和日本同事興奮地炫耀起未來的海景房,結果同事連聲嚷嚷說可不能住到海邊,萬一地震引發海嘯怎么辦?我對此不置可否,覺得海嘯是小概率事件。
沒想到這件事居然讓我的領導找我談話,提醒我盡量不要住海邊。他還告訴我,東京西邊的地殼比較厚,地震時會更安全。我最后住到了東京的西邊。目前,震感不大強烈,震源果然多出現在東京的東邊,所以東京西郊的房子價格居高不下。我笑稱這是日本人的“怕死稅”。
混凝土在中國是最常見的建筑材料,但在日本的造價十分昂貴,所以朋友來我家玩,第一句都是夸我:“你家房子真好,是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我就謙虛地說為了避震特別挑的。這時日本朋友就會投給我贊許的目光。
聽說東京的高樓都是按照經受九級以上地震設計的,每一層樓房可以左右滑動,而且樓層的四個角有碩大的類似彈簧的裝置,可以把一整層樓迅速復位。日本朋友說:“刮大風的時候,人在高樓會明顯地感受到樓層的晃動,這樣好!說明防震裝置在發揮作用?!?/p>
大概是受江戶時期常年頻發火災的影響,日本對火災的防范也是十分嚴謹。我家天花板幾乎裝滿了煙霧探測器,比國內寫字樓要求的煙霧探測器密度都高,而且其敏感度導致不少滅蟲的噴霧要贈送暫時蓋住煙霧探測器的小蓋子。
最近日本的暴雨奪去了一百多個生命,舉國震驚,媒體不斷討伐和反思。具體原因我不再贅述,但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集體反思,才造就了令人安心的防災體系。
我經常暗自好笑,覺得日本人真是怕死。事實上反襯出來的,還是我們從小受的防災教育太少,所以對災害的重視程度實在不高。
細細想來,面對災難時,這些怕死的日本人卻又是最鎮靜有序的一群人。我有一次在地鐵站的星巴克經歷了一次震感頗明顯的地震,飲料幾乎晃得要掉落到地上,而驚慌失措的我眼睜睜地看著透明玻璃墻外,日本人排成一條直線,有序地通過出站的閘機。那時候我只有一個念頭:“他們難道不怕死嗎?”
也許,就是在災難沒有發生時用最怕死的謹慎去防備,才能在災難真正來臨時有毫不怕死的冷靜。
(摘自《財經天下周刊》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