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后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并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大橋連接大灣區 效益萬億計
據報道,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前夕,中國橋梁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港珠澳大橋的重大意義在于徹底改變大灣區、珠三角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及交通現狀等,促使人們升級全新的生活模式和方式。未來港珠澳大橋在大灣區將發揮重要作用,促進三地融合發展,間接產生的GDP可能是幾萬億元甚至十幾萬億元,這遠遠不是投入的1000多億元所能衡量的。
孟凡超回憶,港珠澳大橋在設計過程中曾遭遇四個挑戰,第一是施工技術的挑戰,第二是環境保護的挑戰,第三是施工安全的挑戰,第四是建設管理的挑戰。“也就是在當時,我提出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四化’概念和理念,如今看來,真的是天衣無縫地解決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孟凡超表示,在“四化”理念指導下,橋島隧景觀文化藝術、鋼管復合樁基礎、橋島隧高精度裝配化技術、120年耐久性技術、橋梁自動化巡檢技術、深厚軟基上快速筑島技術、人工島沉降控制技術、沉管隧道地基處理技術、沉管隧道制造與裂縫控制技術、橋島隧施工裝備技術等難題得以攻克,取得了幾百項專利成果。在他看來,“四化”理念是整個大橋施工方案設計的主要亮點。
“港珠澳大橋的成功建設和高質量建設,為國內其他幾個超級通道,比如瓊州海峽信道、渤海灣跨海信道以及臺灣海峽信道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孟凡超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理念和寶貴經驗,無疑會成為中國橋梁建設的方向和趨勢。
數說港珠澳大橋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文字材料、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網信息、公開新聞報道等,記者整理了有關港珠澳大橋的數據,讓人更直觀了解港珠澳大橋。
總長約55公里 整個項目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香港、珠海、澳門口岸和接線,總長約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主體工程項目全長約29.6公里,采用了橋島隧組合方案,22.9公里為橋梁,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銅鼓航道約6.7公里為島隧組合。
15年 回顧港珠澳大橋前期籌建經驗及建造過程,從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設計實施等至今已超過15年。
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按照“就高不就低”的標準,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并提出新理念指導工程實踐,即設計理念,全壽命周期規劃,需求引導設計;施工理念,立足自主創新,整合全球資源,推行伙伴關系;發展理念,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臺風、8級地震。今年9月,強臺風“山竹”來襲,當時橋面測到“山竹”的瞬時最大風速是每秒55米,相當于16級臺風風速水平,港珠澳大橋經歷住了考驗。
主體橋梁部分鋼梁鋼塔用鋼量可建60座埃菲爾鐵塔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長29.6公里,主體工程的用鋼量是上百萬噸。大橋橋梁段采用鋼箱梁和組合梁結構,作為國內首個大規模使用鋼結構的外海橋梁工程,擁有世界最長的鋼橋段,僅鋼梁和鋼塔的用鋼量就達40余萬噸,可用來修建近60座埃菲爾鐵塔。
世界最長公路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長達6.7公里,由33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對接而成,一個管節的體量如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沉管隧道建成后,駕車海底穿行得以實現。隧道內設雙向六車道,行車時速可達90km/h,完成6.7公里海底穿梭最快僅需7分鐘。
超500人科研“智囊團” 港珠澳大橋獲得了國家層面科研力量的支持。2010年,“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由交通運輸部組織實施,研究參與單位包括21家企事業單位、8所高等院校,形成了以企業為龍頭,產學研相結合,覆蓋橋、島、隧工程全產業鏈的“智囊團”,科研隊伍人數超過500人,共設5大課題、19個子課題、73項課題研究。到目前為止,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產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等。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3項,形成專著18本,技術標準60冊。
設計通行速度100km/h 港珠澳大橋通行服務時間為24小時,大橋工程設計通行速度為100km/h,具體通行速度將根據通行情況、氣候情況、交通事故處理、交通控制等因素進行調控。
(綜合新華社訊、澎湃新聞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