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育兒實踐中,妻子們理性上總是希望丈夫多些參與和幫忙,但實際上卻往往不那么愿意分享自己的角色和角色背后的決策權。這部分是源于她們需要通過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照料行為,來完成對自己“母親”身份的確認。
美國作家奧馬尼在 《養育我們自己》一書中曾提出,女性如要改變她們根深蒂固的單方育兒模式的困境,就應堅持丈夫和自己共同養育兒童,共同參與養育決策。也有人認為,當妻子越少參與,丈夫自己就越多擔任了 “母親”的角色。當孩子處于嬰兒期時,男性的教養能力會受到激發,才能更好融入孩子的生活當中。
美國心理學家克蘭珀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母親尊敬父親并且和父親關系親密,孩子更加容易接近父親,對父親表現親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于父親的評價是重要的,是孩子心理上父親形象重要的來源。即使父親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對子女的陪伴較少,母親也可將父親描述成積極的形象傳達給子女,從而建構在孩子心中良好的父親形象。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