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0日凌晨2時,長征路上的中共中央反對張國燾的南下主張,率中央紅軍單獨北上。當時,張國燾孤注一擲,甚至在中央單獨北上后另立中央,開除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黨籍,對楊尚昆、葉劍英“免職查辦”。那么,當時張國燾為何沒有動手以求一逞呢?
張國燾兩封急電阻紅軍北上
1935年9月9日24時,也就是在中央即將出發前兩個小時,張國燾致電中央,再次要改變中央北上的正確路線,他表示,“左右兩路絕不可分開行動,弟忠誠為黨、為革命,自信不會胡說,如何?立候示遵。”
10日凌晨,張國燾又向林彪等人發出了一封轉中央的電報:
林、聶、彭、李(富春)轉恩、洛、博、澤、稼:
聞中央有率一、三軍單獨東進之意,我們真不(以)為然。一、四方面軍已會合。忽又分離,黨內無論有何討論,決不應如是。只要能團結一致,我們準備犧牲一切。一、三軍刻已前開,如遇障礙仍請開回。不論南進北打,我們總要在一塊。單獨東進恐被敵擊破。急不擇言,幸諸領導干部三思而后行之。候復示!
朱、張 九月十日四時
這兩份電報的時間緊貼中央單獨北上行動的前后,說明張國燾當時已經完全掌握了中央紅軍的動態,根本就沒有被蒙在鼓里。這就更令人云里霧里了:當中央紅軍北上時,張國燾為什么非常囂張,大有劍拔弩張之勢,可偏偏就在關鍵時刻慌了手腳,沒了底氣?
毛澤東回電“嚇退”張國燾
早在1935年9月9日下午,毛澤東在聽取了陳昌浩關于張國燾來電要求右路軍準備南下的匯報后,給左路軍紅軍總司令部發出了一份電報:
國燾同志并致徐、陳:
陳談右路軍南下電令,中央認為完全不適宜的。中央現在懇切地指出,目前方針只有向北是出路。向南則敵情、地形、居民、給養都對我極端不利,將要使紅軍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難環境。中央認為北上方針絕對不應改變,左路軍應速即北上,在東出不利時,可以西渡黃河,占領甘、青、寧、新地區、再行向東發展。如何速復。
中央 九月九日
這份電報除了中央堅持北上方針的內容外,有一個最關鍵的信息,那就是“陳談”二字。這兩個字隱藏著兩個對張國燾極其重要的心理暗示:一是告訴張國燾,陳昌浩已經把張國燾9月8日22時命令右路軍準備南下的秘密電報口頭報告了中央;二是這份電報同時發給張國燾、徐向前和陳昌浩。把陳昌浩向中央的報告同時發給張、徐、陳三人,表明中央光明正大,所述內容絕對屬實。
可想而知,張國燾看了這樣的電報一定會對陳昌浩的立場產生極大的懷疑。為此,張國燾擔心夜長夢多,就立刻在當晚分別給陳昌浩和中央各發出了一份電報。前者是命令陳昌浩第二天,即9月10日就率領左路軍南下以制造既成事實。后者就是前述給中央所謂“自信不會胡說”的電報,試探中央是否已經掌握自己命令右路軍立刻南下的計劃。結果,毛澤東的回電使張國燾大驚失色。
原來,在1935年9月9日晚,葉劍英突然收到張國燾獨自以紅軍總政委的名義給右路軍前敵總指揮部陳昌浩政委的密電,后來將這份密電交給了毛澤東。據楊尚昆回憶,張國燾的那份電報內容是“速令右路軍南下”。
于是,中共中央立刻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搶先單獨北上以爭取主動,避免沖突。會后,毛澤東作為對張國燾9月9日24時來電的回復,發出了第二份電報。
這份電報內容幾乎與前一份電報雷同,但實際上,這份電報有個最關鍵的信息,那就是第一句“閱致徐、陳調右路軍南下電令”中的“閱”字。這個字強烈地暗示張國燾:陳昌浩不僅向中央進行了匯報,還給中央看了張國燾的第二份秘密電報。
這下張國燾的思路和計劃全亂了。張國燾當年之所以敢向中央叫板,就是依仗由陳昌浩指揮的四方面軍主力。一旦陳昌浩的態度有變,張國燾就成了孤家寡人。這樣,張國燾確實立刻就失去了底氣。
當然,在慌亂中的張國燾沒有注意到毛澤東的這份電報是只給張國燾一個人的,而陳昌浩完全被蒙在鼓里。如果讓張國燾與陳昌浩及時通氣,歷史也許就會是另一種情形了。
(摘自《黨史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