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無殼孵化的小雞“小茶缸”在央視《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節目亮相后,其相關視頻觀看量已突破2億。無殼孵化,是一場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的國際競賽。
科學家一直在嘗試無殼的胚胎培養,因為在發育生物學和胚胎學的研究中,雞胚在殼內發育,觀察、實驗均極不方便,體外無殼培養則可以克服這些缺點,更有利于教學,直接觀察胚胎的發育。
孵化是門學問,要在無殼條件下順利孵化更是不容易。不過這沒難住愛丁堡研究所的Perry,他首次完成了雞受精卵完全體外培養——成功孵化出小雞。他開創了一種三期培養體系,先取得了單細胞受精卵,然后分別在胚盤發育期的子宮期、1到3天的胚胎,和3到21天的體外期三個不同的培養體系中連續培養,經歷了21天的“折磨”,有7%的小雞成功出殼。他的成果最終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但他的實驗也并非完全無殼,他在第三期的實驗中依然使用了代替蛋殼。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殼孵化形成了一種競賽,世界各國科學家都有研究無殼孵化技術,如今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時間轉眼來到2013年,幾個日本高中生和雞蛋鉚上了勁。其實,他們的生物老師堪稱無殼孵化專家,教學之余研究相關問題達30年。
為了提高孵化率,他帶領高中生開始進行無殼孵化實驗。他們用了一個塑料杯和透氣的保鮮膜,并加入了乳酸鈣,保證適宜溫度37.8℃,在18天時加入了純氧,最終成功在21天孵出了小雞,孵化率高達57%。實驗也有對照組,未加氧氣的,最后沒一只小雞孵出。
中國農業大學李贊東教授是發育生物學專家,也是我國首位進行雞胚胎代殼培養的學者。1990年,當時還是博士后的她帶領碩士生,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成功的完成了我國首例雞胚代殼孵化。
《加油!向未來》節目團隊輾轉找到了李贊東教授,開啟了新一輪的實驗,最后“小茶缸”登上了第三季第一期節目。無殼孵化實驗不僅能夠讓科學研究者直觀地看到生命形成的全部過程,還為探討藥物、放射線等外加因素對雞胚胎發育的影響提供方便條件,可以運用于人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摘自《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