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家長送還是自己去,是不少準大學生十分關心甚至發愁的問題。那些不想讓家長送的孩子,有的是“想獨立”,有的是怕別人以為自己“不夠獨立”。報到入學,成為正式的大學生,被很多孩子視為一種精神上的成人禮,誠然是“開始學著獨立”的好時機,但應該先理清一個問題:什么是獨立?
細分開來,獨立可以分為經濟獨立、精神獨立、生活自理的獨立等等。大學生就不談經濟獨立了;一個人背井離鄉赴學報到,確實能體現至少在生活自理等方面的獨立,但那些家長陪伴報到的新生,除非是任由家長搬行李、排隊、東奔西跑,自己當“甩手掌柜”的,也很難判斷他們就“不夠獨立”。
一些家長與高校少有交集,借著送孩子入學的機會看一看,一邊感受氛圍一邊權當旅游,是十分自豪而珍貴的體驗。特別是學校離家遠的,家長也想了解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后在家思念孩子的時候,便有更真實貼近的背景。一些孩子給送學的家長當“導游”,借互聯網App的便利運籌帷幄、妥帖安排,讓家長無須多操心,他們難道不夠獨立?
家長關心孩子不等于就要包辦一切,孩子開始學著獨立,也不等于就要刻意拉開距離。一個準大學生是否初步具備一定的獨立性,不是看他是否有家長陪著報到,更多是看他能否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理解并體諒家長的心愿和能力,并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盡量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推給家長。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走上社會之后——有的年輕人以“獨立”為目的刻意遠離父母,卻一有麻煩就向父母求助,還有的人與父母分開住,卻定期把臟衣服拿去給父母洗……距離有了,“獨立”在哪里?
說起來,那種以“獨立”為名鼓勵年輕人遠走他鄉的勸導,不但容易偏離“獨立”的本質,有時也會給人帶來遺憾。志在四方固然豪情萬丈,但背井離鄉應當是為人生打拼的代價,而非目的。
(摘自《北京青年報》 吳青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