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時告誡弟子:“老夫平生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現代語境下談為官“忍窮”,不是說要回到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的狀態,而是說思想上安貧樂道、德行上清正如水、操守上知止有定。
唐代馮履謙任河北尉時,故舊張懷道任河陽尉。某日,張懷道給他送來一面貴重精美的銅鏡。馮履謙把縣吏集中起來,拿出鏡子給大家看。縣吏都稱贊,這是一面好鏡子。講完鏡子的由來,馮履謙說:“吾效官,但以俸祿自守,豈私受遺哉!”他讓人把鏡子退還給張懷道,并昌言:“清水見底,明鏡照心,余之效官,必同于此。”意為,我做官必定跟這面鏡子一樣,照心見底。聞者莫不欽敬。
陸隴其,清代著名清官。康熙十四年,他初到嘉定為官,地方紳商按規例到府上拜會、饋贈。陸隴其一概婉拒,并以“心無私欲,自然會剛;心無邪曲,自然會正”自警自勵。在任期間,他抑制豪強,整頓胥役,深受鄉民愛戴。《清史稿》載,陸隴其去官之日,“惟圖書數卷及其妻織機一具,民愛之比于父母。”他的好友俞鶴湖以詩相贈:“有官貧過無官日,去任榮于到任時。”陸隴其的為官品行,由此可見一斑。
《舊唐書》載,侍中李日知陳請告老,沒跟妻子商量。回到家后,他讓身邊人做好準備,將搬出官宅住到別處去。妻子驚了:“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為何急著辭去官職呢?”李日知說:“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東漢孔奮任職甘肅武威,生活節儉,不為利益所誘,被譏為“身處脂膏,不能以自潤”。他看到百姓富足、集市繁盛,內心卻是輕松快樂的。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