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子弟做了“掏糞工”
1962年,李德出生于河北滄州,父親是一名處長,母親是一名軍醫。
1982年,高中畢業在家待業的李德招入到滄州市環衛局,被安排到清潔隊負責市區內公共廁所的清掏工作,做了一名“掏糞工”。當時李德感到很憋屈。干了一段時間,李德第一次對父親提出要求:“爸,你幫我換個工作吧,除了掏大糞,我干什么都行。”父親抬起頭來,嚴肅地說:“掏糞工怎么了?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你若是塊金子無論放在哪兒都會燦燦發光!我可以幫你調離清潔隊,但那樣你就成了一名‘逃兵’……”聽了父親的訓斥,李德決定不換工作了,他要留在清潔隊干出一番成績來,不能給環衛工人臉上抹黑。
然而,嘴上說說容易,真做起來很難。經過思考,李德決定先從學習機械制造技術開始,于是他報名上了一所成人夜大。經過3年努力,李德拿到了成人夜大機械制造專業的畢業證書。
是“金子”放在哪兒都會發光
從成人夜大畢業后,李德覺得該到他大展拳腳的時候了,他利用業余時間決定研制一種小型糞便機械作業車。花費兩個多月時間,他一共畫了1000多張設計草圖,最終設計出一張滿意的圖紙。加工廠按圖索驥制造出一輛既美觀又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糞便作業車,環衛工人只需輕輕按動操作閥門,就可以輕松完成糞便從清掏到傾倒的全過程。
牛刀小試,初戰告捷,堅定了李德搞技術鉆研的決心和信心。他又開始第二個技術鉆研項目——研制小型吸污車。在日常掏糞作業中,由于一些公廁位于平房區域的小巷內,大型拉糞車開不進去,環衛工人只能用糞桶一桶一桶地把糞便擔出巷子,然后再倒進拉糞車的大罐里。周圍的住戶和行人對此意見很大。于是,李德決定研制一種可以自由出入小巷的全封閉小型吸污車,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省工人體力,而且不會散發出任何臭味。
李德憑一點點摸索,無數次大膽嘗試。一連半個多月,他衣不解帶、廢寢忘食地搞技術鉆研,白天還要照常上班。
有心人,天不負。最終,李德憑借手提電焊機、電鉆、角磨機等簡單工具,研制出了適合于小街小巷使用的國內第一臺小型吸污車,并獲得了國家專利。
2011年7月,滄州市環衛局巨款購置了8輛路面吸塵車,可由于城區路面時有不平,造成吸塵裝置傾斜,出現嚴重的揚塵現象。60多萬元一臺的吸塵車,只能閑置在環衛局大院內,他起早貪黑連軸干了兩個多月,只花了幾萬元,就成功完成了對吸塵車的技術改裝,讓它們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掏糞工”成了“大工匠”
由于李德在技術鉆研上碩果累累,因此也成了國內外一些廠家和培訓機構眼里的“香餑餑”。然而,李德不為所動,他婉拒了所有邀請,繼續扎根在滄州環衛一線,安心地掏大糞和搞發明。
2018年5月,李德36年的辛苦付出終于得到國家認可,他從全國1000多名技術能手中脫穎而出,與其他69名全國頂級技術能手一起,參加了中組部在上海中國浦東干部學院舉辦的“大國工匠”研修班,而后正式被國家列入“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專家隊伍,成為全國首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環衛工人。
如今,56歲的李德已經走上滄州市運河區廁所管理站站長的領導崗位,他說:“我爭取在退休前完成第十項國家專利,做到‘十全十美’。”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