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研究員、“空海一體戰”概念主要策劃人安德魯·克雷皮內維奇認為,中國軍隊積極發展針對美軍在西太平洋方向的戰略基地及機場的“綜合性”拒止能力,種類繁多的彈道導彈幾乎是拒止美國海空軍增援西太平洋作戰(例如“有事時”介入臺海)的主角。除了推出具有突破性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外,解放軍希望通過戰術彈道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對西太平洋的美軍海空基地形成威懾。
克雷皮內維奇稱,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選擇彈道導彈作為區域拒止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它難以攔截。像中國火箭軍使用的東風-15B固體燃料戰術彈道導彈,能在幾十分鐘內從機動狀態轉入發射陣地待命,不像過去使用液體燃料的舊導彈還需要額外時間添加燃料,這意味著當中國決心用導彈對“第一島鏈”海空軍基地發起突擊時,防御方的“反應窗口”將會壓縮到極限。
如果中國火箭軍投入更新型東風-16B導彈,除了射程延長到1000公里外,更厲害的是引進了被外界稱為“多彈頭重返載具”的設計,而且彈頭還能在末端修正突防軌道,從最難攔截的目標正上方實施垂直攻擊。這不僅增加了彈頭貫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動能,還能讓陸基和海基反導系統的雷達探測范圍受限。就美軍部署而言,一定有留空預警機提供遠程探測,但即便如此,也只能多爭取幾分鐘的預警時間。
性能更優的東風-21C中程彈道導彈,針對戰術彈道導彈的作戰需求限制進行了改進。雖然1700公里的最大射程比起上一代東風-21B的2100公里要近,但彈頭載荷一口氣增加到2000公斤。據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除了傳統高爆彈頭和子母彈頭外,東風-21C很可能配備電磁脈沖彈頭,讓火箭軍不僅能對“第一島鏈”的美國海空軍基地實施直接打擊,還有機會暫時癱瘓美軍和盟軍的指控通情鏈路節點。
為了彌補戰術彈道導彈打擊火力不足的先天限制,中國火箭軍不斷擴建規模,以2017年朱日和沙場閱兵為準,已有多個配備東風-16的導彈旅。從每旅裝備十余臺發射車的推定看,理論上,火箭軍一次最多能針對“第一島鏈”上的固定目標發射數十枚導彈,而以戰時最大有效性90%為基準,加上遭到反導系統攔截的數量,實際能發射成功并抵達目標的導彈至少在三分之二以上。(摘自《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