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美國探望妹妹,妹妹剛生了一個寶貝,我打算買一件禮物送給她。
在商場,我看中了一款可折疊的嬰兒床,由于妹妹家的居室非常小,這款可折疊嬰兒床正好適合她。銷售員熱情地介紹了這款產品,并且現場為我演示如何操作。等我付完款,銷售員指著嬰兒床說明書提醒我:“請注意這一條——您在折疊床的時候,一定要留意床上是否有您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床上,請一定將他抱走后再折疊。”
聽完這話,我簡直無話可說,難道美國人以為我們是白癡嗎?
之后,我發現讀美國商品的說明書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里面的注意事項可以說是體貼入微到了極致,比如我上次為應急買了幾根蠟燭,僅僅兩美元的東西,說明書卻醒目地提醒消費者不要把蠟燭當食品誤食、不要把蠟燭插入人體的口腔、鼻腔、肛門等部位、不要把蠟燭當餐具使用等。
為什么美國商品的說明書、美國的商場促銷員總把消費者當“弱智”看待?寫上這些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如用電熨斗煎雞蛋)有必要嗎?
長期生活在美國的妹妹告訴我,美國的商家最害怕的就是打官司,萬一消費者使用商家的產品發生了意外事故,肯定會有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等著商家,商家費時費力不說,萬一官司輸了,還將面臨重大的經濟損失。與其這樣,倒不如防患于未然,把許多設想的意外先在說明書上寫清楚,萬一真的出了事面臨起訴,打起官司來也會主動得多,勝算也大。
(摘自《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