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洋洋地曬太陽是人生樂事之一,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消遣方式是有代價的:皮膚會被曬傷。然而,為什么很少見到被曬傷的動物呢?
太陽亙古以來一直存在,因此,太陽對動物構成一種壓力,這就產生了很多對抗機制。其中一些機制很明顯:很多動物的毛發、毛皮、軟毛、羽毛和鱗片在陽光與皮膚間構筑了一道屏障。天然無毛無鱗的動物必須求助于其他自保手段。大象和犀牛不僅皮膚較厚,而且在身上涂上一層塵土或泥巴,形成一種初級“防曬霜”。一些動物更勝一籌,它們的細胞能生成一種獨特的防曬物質。魚類、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一些遺傳特征使它們能夠產生一種能抵御陽光中紫外線的化合物。
不能產生這種化合物的哺乳動物也不甘示弱,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復雜保護機制。河馬的毛孔能分泌一種像血液一樣的猩紅色液體,這種液體中的橙紅色化合物能保護河馬不受紫外線傷害。其他動物則重點保護身上最脆弱的部分。例如,長頸鹿的舌頭上有較多具有保護作用的黑色素,由于它們要不停地進食樹上的嫩葉,它們的舌頭在大部分時間里暴露在陽光下。
(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