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這張試卷先評講到這里,下課!”秦老師一宣布,教室里頓時歡騰了。
“學霸彤——”成渣渣立馬滿面笑容地擠過來。
“我還要修改錯題,你去找別人。”我忙不迭地說。
“哎喲,學霸彤、學神彤、學圣彤,我也正好要問這張卷子上的一道題,剛才開小差沒聽懂,教教我唄?這是篇說明文,題目問文中這個詞能否刪去,以及為什么,咋回答呀?”成渣渣一臉期待地看著我。
看他難得上進了一回,我頓生憐憫,拿起卷子講了起來。
“首先,這種題目十有八九都是要回答:不能刪去。這四個字務必在答‘為什么’之前,這樣一分就先拿到手了。接下來,咱們再分析為什么不能刪去。”我正了正色,娓娓道來。
回答‘為什么’的時候,形式是:首先說說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注意一般解釋時意思要多于原來詞語的字數,多多益善,解釋得越細致越好。除了本義以外,還可以解釋下這個詞在文中指什么,而刪去后往往意思會有變化,或與原文語境不符,或與事實邏輯不符。這個詞語也充分體現了作者用詞的嚴謹準確。
“哇,那我掌握了這個豈不就天下無敵了?再也不怕扣分了,哈哈哈!”成渣渣一聽立馬喜笑顏開。
“不不不,回答問題如果這么簡單,這題目出了不就是給你送分數嘛,哪有掌握了形式就無敵了的道理?”
隨即我又開始一本正經地傳授了:“我之前講的是解題的常規套路,但是,回答這類問題也需就事論事,結合文章內容再分析。
例如這道題目,文中的這句話‘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問你能否刪去‘大多’,你就要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大多’是大部分,大多數的意思,在文中指客家人的居住地大部分在偏僻、邊遠的山區,而去掉后意思則變為客家人的居住地全部都在偏僻、邊遠的山區。
接下來再用我前面講的解題套路,適當地套用進去,將‘常規套路’以及‘就事論事’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標準答案。”
“當然,如果原句關系到我們的生活實際,那么我們也可以將一些生活實際融合進去,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能使你的答案富有說服力,不然可能會顯得有些空洞。”我滔滔不絕地教著,“總之,回答這類題目要掌握一定的套路,也要適當地做些‘微型整容’,不可將套路用死了,抓住精髓,以不變應萬變。”
聽了我的話,成渣渣心滿意足地回到座位上奮筆疾書,看來我這個師父做得還不錯嘛!
指導教師:邱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