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遼寧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18.9%,高新技術企業營業總收入增長10.6%,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達到51.2%,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數量突破4000家。這是遼寧省科技廳“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振興”,讓營商環境建設在黨建“跑道”上起飛,開創了喜人的局面。
黨的十九大后,遼寧省委、省政府頒布實施了《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將“積極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作為遼寧省委2018年七項重點工作之一。
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遼寧省科技廳主動對接大局、開展“黨建+營商環境建設+科技創新”活動。省科技廳在黨建工作自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在服務營商環境建設中,僅僅滿足于在辦公室打電話要資料數據,不注重現場指導調研,特別是不愿意到偏遠和落后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制定的改善營商環境政策不接地氣,個別業務處室的處長對落實“一崗雙責”還停留在完成任務的層面,沒有將黨建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融入營商環境建設中去,等等,導致機關黨建與營商環境建設“兩層皮”。
思想處在“洼地”,眼界就會受限、手腳就會被束縛。省科技廳黨組瞄準思想的新“高地”突圍,在全廳機關組織開展了“思想大解放、創新大討論、工作大調研”專項活動,著力更新觀念拓思維、廣泛研討匯眾智,進一步打造新時代科技改革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系營商環境”的觀念,實現機關作風大轉變、重點工作大突破、科技發展大提質。
此外,省科技廳還嚴格按照“組織健全、制度完善、運行規范、活動經常、檔案齊備、作用突出”6條標準開展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工作,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示范、推廣建設經驗,3個黨支部先后被確定為省直機關黨支部規范化建設示范點,廳系統內黨員干部整體思想素質也得到極大提升。
黨組織建強、黨員干部素質提升后,科技廳又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推進“黨建+”系列活動,為營商環境建設打造安全寬闊的科技“跑道”。
在著力破解制約科技改革發展的頑疾上下功夫,機關各處室與科研院所、高新企業、鄉村街道等服務對象開展聯學聯建,在共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等黨的創新理論的同時,深入了解基層創新需求。針對創新主體活力不強的問題,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推廣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實試點有關政策措施和沈陽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科技創新典型經驗的通知》,將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引向深入;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的問題,制訂了《遼寧省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年行動計劃》。與省委組織部聯合開展了“黨建引領民企振興行動”等系列產學研對接活動,通過黨建搭臺把企業的需求與高校、科研院所的供給有機結合起來;針對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的問題,制定了《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意見》,會同省財政廳完善了企業研發投入后獎補細則,并組織黨員骨干深入各市開展政策宣講輔導,為企業、高校和院所享受政策紅利做好“上門服務”。
目前,廳機關11個黨支部均與1家以上的服務對象建立聯學聯建關系,開展科技創新政策宣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訓30余場次,先后在科技部黨建工作培訓會、遼寧省直機關加強政治建設推進會、省直機關黨建工作座談會上交流經驗。黨建與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相互促進,形成了“抓好機關黨建—推動作風轉變—強化服務意識—優化創新環境—促進科技發展”深度融合的完整鏈條。

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黨支部與省果樹科學研究所黨委簽訂聯學聯建協議
營商環境建設促進了黨建工作。為更好地服務地區企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省科技廳發動全廳上下開展為營商環境建設抓黨建聯學聯建活動。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一處黨支部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科工處聯合黨支部達成共建協議,以聯學聯建為紐帶,強化黨的政治理論學習研討;科技服務業處黨支部與沈陽市和平區南湖街道開展聯學聯建,走社區、進樓宇,為南湖街道轄區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認定、技術先進型企業申報認定等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黨建工作。
黨建又為營商環境建設工作提供了更寬松的環境。農村科技處黨支部在與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簽訂聯學聯建協議基礎上,共同制訂學習和工作計劃,邀請該所派駐義縣的“科技特派團”團長、利用科技創新帶領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省優秀共產黨員王宏同志為全體黨員干部上黨課,同時與該所領導班子開展座談,征求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真正使黨建工作融入營商環境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筑牢了服務陣地,為更好幫助基層解決問題找到了切入點。
營商環境建設在黨建“跑道”上起飛。截至8月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3500億元,同比增長13%,科技型中小企業注冊數達4088家;全省高新區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0億元、增長10%,預計實現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5億元、增長12%;全省落地轉化科技成果1338項,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167.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預計實現2312億元;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備案數達到206家,在孵企業、團隊數量超過9000個,同比增長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