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李天一 編輯:劉西柚 美編:劉釋遙
全新系列:現代攝影的絕佳入門教程
Marcus是一名攝影師,作家;曾擔任《影像視覺》英國刊編輯
傳感器尺寸越大,圖像就越好!聽起來很誘人,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將會探尋全畫幅的話題……
如果你剛剛接觸攝影器材,你或許會疑惑為什么佳能和尼康發布的全畫幅無反相機能夠在影像圈中引起這么大的轟動。當然,拋去廠商投入大量經費在各類平臺提升曝光率的原因外,全畫幅無反在相對較小的機身里放入更大尺寸傳感器絕對是一件好事,那么經常被提到的“全畫幅”究竟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它又為何如此受人矚目呢?
目前,大多數愛好者手中的單反和無反相機使用的都是與APS-C膠片相同尺寸的數碼傳感器,尺寸約為24x16mm。而全畫幅傳感器的尺寸則與35mm膠片相同,約為36x24mm。換句話說,全畫幅傳感器的面積是APS-C傳感器的2倍多。
從智能手機使用的“豆大”的傳感器,到飛思XF IQ4使用的1.5億像素中畫幅傳感器,數碼傳感器的規格尺寸多種多樣,但主流單反、無反相機使用仍是以下幾種。
全畫幅(36x24mm)
這種數碼傳感器的規格尺寸與擁有悠久歷史的35mm膠片相同。使用這個規格傳感器的機身通常更大,更重,而且與這些機身搭配的全畫幅鏡頭也會更大、更重、更貴。
APS-C(約為25.1x16.7mm)
APS-C傳感器源于20世紀90年代短暫出現的先進攝影系統膠片。各家廠商的APS-C傳感器尺寸略有區別,例如佳能的APS-C傳感器就比其他廠家的更小。
M4/3系統(17.3x13mm)
松下和奧林巴斯是目前市面上主要的M4/3規格相機的生產廠商。M4/3系統使用的是4:3的畫面比例,此系統幅面比APS-C更小,因此與之搭配的鏡頭也更小更輕。
相比另外兩個規格,全畫幅又貴又重,但為什么還要選擇它呢?
圖像質量
從理論來講,更大的傳感器就意味著更多的細節和更通透的觀感。但相機是個系統,畫質的表現還要依賴鏡頭素質以及圖片處理算法,這些都會讓差距變小。
做工
全畫幅相機的目標用戶通常都是攝影發燒友以及專業人士。為了應對更艱苦的使用環境,這類相機通常擁有更堅固的做工,當然優秀做工的代價是高昂的價格。
取景器
全畫幅單反相機的取景器通常會更大,看起來更舒服;不過對于眼鏡佩戴者來說,想通過取景器看到完整畫面并不輕松,使用者需要移動頭部才能看到角落中的畫面。
裁切
對于擁有大像素數的全畫幅相機來說,即使在大幅度裁切之后依舊保有足夠多像素數是絕對優勢,不過這項優勢的代價是巨大的,相當于把全畫幅相機“降級”使用。
如果你有機會在小畫幅相機上使用全畫幅鏡頭,你首先要考慮這個系數。
因為35mm膠片悠久的歷史,大多數單反在設計之初的參照標準便是這個標準。不過在數碼單反剛剛出現的時候,限于制造水平和商業原因,使用APS-C傳感器的單反相機一時間成為了主流,更低的價格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小尺寸的傳感器使用的鏡頭也更輕更小,通常也更受愛好者喜愛。不過,當全畫幅單反出現,兩個系統共存的時代,鏡頭兼容性就成了問題在APS-C機身上使用全畫幅鏡頭時,雖然鏡頭的實際焦距并沒有改變(無論使用什么相機,50mm鏡頭依舊是50mm鏡頭),但“裁切系數”的存在會讓實際的拍攝效果看起來焦距更長。通過將鏡頭焦距與裁切系數相乘,就可以得到這套組合相對全畫幅相機的等效焦距。比如,在使用APS-C傳感器的佳能EOS 80D上使用一支20mm的鏡頭時,等效焦距約為32mm(20x1.6)。
全畫幅
無需換算焦距,鏡頭焦段的設定標準便是全畫幅傳感器。
裁切系數:1
APS-C畫幅
大多數APS-C傳感器的裁切系數為1.5,佳能的則為1.6。
裁切系數:1.5或1.6
M4/3畫幅
在M4/3上等效焦距是實際焦距的整整2倍。
裁切系數:2
大,自然有好處。更大的傳感器能夠容納更多的像素,意味著照片可以擁有更多細節。舉個例子,佳能的EOS 5DS擁有一塊有效像素為5060萬的全畫幅傳感器,最大成像尺寸為8688x5792像素,即使以300dpi高精度打印,仍可打印出尺寸為74x49cm的照片!憑借著如此高的像素數,攝影師還可以在保證作品可用的前提下根據需要進行大幅度裁剪。說出來可能會讓你失望,并不是所有的全畫幅相機都有如此高的像素數。例如,尼康的全畫幅旗艦D5擁有一塊2080萬像素的傳感器,而同為尼康品牌的APS-C旗艦級相機D500則擁有一塊2090萬像素的傳感器。也就是說,單從細節還原角度講,這兩臺相機能夠拍攝的照片尺寸相同。
傳感器的像素數相同,但尺寸不同,其結果就是單個像素的尺寸不同。此時,全畫幅傳感器擁有尺寸更大的單個像素,因此感光能力也就越強。意味著在使用高ISO值拍攝時,全畫幅傳感器能夠拍出更純凈的畫面,不過這樣的差異只有在非常暗的條件下才會變得明顯。想象你在苛刻的光線條件下,只有提高感光度才能保證足夠的快門速度,而此時就是全畫幅相機發揮優勢的領域了。
全畫幅系統以往擁有更豐富的鏡頭選擇。
曾經,單反廠商會開發兩個系列的鏡頭,使用全畫幅傳感器的鏡頭以及專供小尺寸傳感器使用的鏡頭。像佳能的EF-S以及尼康的DX系列鏡頭就是APS-C專業鏡頭,這些鏡頭的實際焦段通常都比較短,以適應傳感器的裁切系數。例如APS-C系統最常見的套機鏡頭18-55mm鏡頭的等效焦距約等于全畫幅系統的24-70mm變焦鏡頭。這類鏡頭的成像圈較小,即使用在全畫幅相機上,畫面周圍也會出現明顯的黑圈,這會浪費很大的幅面。
APS-C單反都可以使用同品牌全畫幅單反的鏡頭,但反過來卻不一定可以。佳能的EF-S系列鏡頭只能在旗下的APS-C機身上使用,而尼康的全畫幅相機則可以使用DX系列鏡頭,但相機會自動切換到DX模式。無反相機的卡口與單反不同,但可通過轉接環轉接其他系統的鏡頭。
全畫幅鏡頭的成像圈全畫幅鏡頭的成像圈能夠滿足全畫幅傳感器的需求,成像圈的邊角通常會被“浪費”掉。
全畫幅傳感器全畫幅傳感器的對角線通常是與鏡頭成像圈直徑相近,能夠最大程度使用鏡頭成像圈。
APS-C傳感器APS-C畫幅比全畫幅,因此浪費的成像圈面積變得很大,造成了嚴重的視角縮水。
APS-C鏡頭APS-C鏡頭擁有更小的成像圈,但是焦距的轉換系數與使用全畫幅鏡頭時相同。
大幅度裁切對于全畫幅傳感器來說就像壯士斷腕。
曾經,全畫幅傳感器在使用廣角和標準鏡頭時更具優勢(無視角縮水),而在使用長焦鏡頭時,這項優勢反而變成了劣勢。小尺寸傳感器的轉換系數使得相同一支鏡頭(視角更窄)相當于焦距更長的鏡頭,這對于體育以及野生動物攝影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APS-C幅面相機上使用400mm鏡頭時,最終的畫面效果與600mm鏡頭相當。有人會說,擁有更高像素的全畫幅能夠在大幅度裁切之后依舊保證可用的畫質。例如,尼康目前的APS-C旗艦D500擁有2090萬像素的傳感器,而全畫幅準旗艦D850則擁有4570萬像素。D850在APS-C模式則擁有1940萬像素,幾乎與D500相同。但如此一來,D850的優質盡失,而且取景體驗也很差。
在高ISO值下,全畫幅相機的畫質更好,那么具體能好到什么程度呢?
更小的像素尺寸通常會引入更多噪點,而更大的像素尺寸能夠保證更好的暗光表現,在相同的ISO值下也能夠保證更好的畫質。因為全畫幅傳感器的尺寸更大,所以單個像素的尺寸也能夠做得更大。
在使用相機時,我們通常會測出自己能夠接受的最高ISO值,按照大多數攝影師的經驗,同一代的相機,比如全畫幅機身的最高可接受ISO值為6400,那么APS-C機身就要降1擋為ISO 3200,M4/3再降1擋為ISO 1600。
全畫幅傳感器相比“殘幅”傳感器擁有更高的動態范圍,也就是單張圖片能記錄更多的影調信息。
動態范圍指的是畫面中最暗(1)和最亮(2)部分的亮度差距。不同相機的動態范圍并不相同,不過總的來說,因為像素尺寸更大,所以全畫幅相機通常擁有更高的動態范圍。一張照片的直方圖(如右圖所示)占據越多的橫軸空間(3),這張照片的動態范圍也就越高。
從實現創意角度來說,全畫幅傳感器也擁有一些優勢,比如,在使用相同視角的鏡頭以相同的光圈拍攝時,全畫幅傳感器擁有更淺的景深,也就是通常說的背景會更虛。不過,現在的APS-C系統往往配備了超大光圈鏡頭,這讓全畫幅相機的優勢只有在使用大光圈的定焦鏡頭時才會顯現出來。
無論是攝像還是攝影領域,全畫幅傳感器帶來的淺景深效果都是重要的表現手段,對于拍攝人像、靜物以及很多需要使用景深來突出主題的拍攝題材非常重要。不過,反過來說,在另外一些題材,比如微距、風光等拍攝場景中,我們反而需要更大的景深力求還原整個場景,此時專業的攝影師、攝像師反而也會利用小幅面機身能夠“增大”景深的特性來進行拍攝。在專業攝影師、攝像師中有個口頭禪“弱光能力與景深不可兼得”說的也就是幅面與景深的關系。
從單反相機鏡頭群方面考慮,全畫幅系統通常擁有更多的選擇,因為這些鏡頭很多都是來自膠片時代。不過,反過來說,這些膠片時代的“老兵”是否還能應對數碼時代高像素機身的沖擊,鏡頭群是否只有數量卻沒有質量,就需要另外討論了。反觀APS-C單反的鏡頭群,由于一直被全畫幅壓制,所以豐富程度無法與全畫幅單反相抗衡。再看APS-C和M4/3無反系統,無論機身還是鏡頭群都是21世紀的產品,性價比以及可用性在設計層面都考慮得更多。
全畫幅相機擁有更強的背景虛化能力,而APS-C相機則擁有更大的景深范圍,畫面中清晰的部分會更多。
全畫幅相機
相比APS-C相機,全畫幅相機需要靠得更近才能實現相同的畫面尺寸,同時畫面中清晰的部分也更少(景深更淺)。如果想要擴大景深的范圍,你可以:1) 使用更小的光圈;2)以更遠的距離進行拍攝,并在后期進行裁切。
焦距轉換系數存在于像APS-C這樣的小幅面相機,所以想要拍到相同的畫面效果,這類相機需要的拍攝距離比全畫幅相機更遠。同時在使用相同的鏡頭拍攝時,小幅面相機的景深范圍(清晰范圍)更大。
對于正在使用APS-C機身的用戶來說,升級全畫幅會花費大量錢財,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鏡頭的兼容性,因為APS-C專用鏡頭無法用在全畫幅機身上,而且即使能用也無法發揮全畫幅機身的優勢。而且,即使你將所有鏡頭全部更新為全畫幅鏡頭,你也會發現這些鏡頭比以前的鏡頭笨重得多。
反觀機身,更高的像素導致更大數據吞吐量,能達到的最大連拍速度也更小。盡管如今“殘幅”相機已經擁有非常高的成像水準,全畫幅相機依舊能夠提供略勝一籌的選擇范圍和適用范圍,后期寬容度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