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必飛,張 晨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六隊,云南 昆明 650217)
研究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陸塊區(Ⅵ),上揚子古陸塊(Ⅵ-2),滇東被動陸源(Ⅵ-2-4.Pz),印道陸棚(Ⅵ-2-4-1.Pz)。晉寧期小江斷裂沿隆起凹陷交界發生斷陷形成南北向的古海槽雛形,在前寒武紀變質巖系的基礎上,形成了滇東凹陷帶,為古陸包圍的海灣狀沉積盆地,形成相對閉塞的環境,為鉛鋅礦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大量繁殖的生物遺體,海水攜帶的鉛鋅質及古陸風化物提供的物質在這一特定環境下不斷堆積形成鉛鋅礦層[1]。
研究區位于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系內;以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為主,為川滇經向構造體系西段的一部分。北東向構造遍布全區,與近南北向構造共同組成本區的主導構造,基本上控制了區內的鉛鋅、鉛鋅礦礦床的展布方向。區域次級斷裂以北東、北北東向的較發育并多與上述三背斜相伴,合稱背斜斷裂構造帶[2]。
(1)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區處于滇東北地區,滇東北地區布格重力異常特征為從西往東重力值逐漸增高,重力值從-255×10-5m/s2增高至-130×10-5m/s2,且重力梯度從西向東也逐漸增大。西部東川-巧家一帶為北北西向重力低值帶,重力低圈閉異常強度達-15×10-5m/s2以上,顯示為一個北北西向地幔坳陷帶;東部昭通—曲靖以東地區為一向東突出的較規則弧形重力梯級帶,梯度約0.6×10-5m/s2/km,顯示為一個向西緩傾的地幔斜坡帶。
(2)地球化學特征。根據區域化探資料,滇東北區域上與全球同類巖石豐度相比較,Pb、Zn在各時代地層中均均有不同程度富集。Pb在各時代地層中的含量相近似;Zn則由下而上呈現遞增趨勢;Ag在石炭系及寒武系出現區域性富集。
五星-銀廠溝地區澄江組、燈影組、漁戶村組、滄浪鋪組地層巖石中Pb、Zn明顯富集。麒麟廠、礦山廠地區中上泥盆統、下石炭統擺佐組、下二疊統棲霞組中Pb、Zn顯著富集。
五星異常區:位于五星背斜構造的核部,成北東向走向,附近有北東向桃園逆斷層和北西向刺激張性斷層,構成背斜逆斷層構造帶。區內出露上震旦統燈影組、下寒武統漁戶村組、筇竹寺組等地層。異常面積達44km2,Pb含量高達5000ppm~10000ppm,一般1000ppm~3000ppm。最低200ppm;Zn含量高達1000ppm~4000ppm。該異常與五星廠鉛鋅礦有關,元素組合為Pb、Zn、Ag、As、Cd、Hg、Sb,為甲類異常。從綜合異常及地質礦產特征看,在該預測區找層控內生型鉛鋅礦應具有一定前景[3]。
區內出露地層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古生界地層,其中元古界分布極少,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層分布最廣,現按由老至新描述。
(1)震旦系燈影組分5個巖性層。第一層,厚層白云巖:上部為灰色致密厚層狀白云巖,風化后呈灰黑色,下部為灰色、灰白色厚層白云巖夾白云質灰巖,它是燈影組在本區出露的最底部,亦是含礦層之一。第二層,點紋狀板巖:為灰黃色、灰綠色板巖、絹云母板巖及薄層泥質白云巖。在板巖、絹云母板巖中含有80%~90%的高嶺土及10%~20%的白云石。白云石呈大的自形菱面體沿層面呈帶狀分布,在泥質礦物中呈變斑狀結構。第三層,結晶白云巖:灰色,灰白色厚層晶質白云巖,含白云石94%~100%,重結晶后廣泛分布有細小的空洞,并有次生的褐鐵礦粉末充填。第四層,燧石白云巖:灰色、灰白色厚層致密狀白云巖。含厚約20cm或1mm左右的灰色,灰黑色或白色燧石層,沿層多層分布。白云石含量達94%以上,呈細?;虿坏攘=Y構,局部有自形變斑晶結構,本層雖為含礦層之一,但由于斷裂常在此層中逐漸變窄,礦體向深部也隨之尖滅。第五層,燧石白云巖或稱燧石條帶白云巖:灰色、深灰色致密薄層白云巖。巖層夾灰色或灰黑色燧石條帶,厚3cm~10cm。并夾有薄層的鈣質及白云質頁巖。白云巖風化后質輕,節理特別發育,巖性脆,沿節理面有褐色斑點,礦體在本層中非常富集,為五星區主要的含礦層,頂部發現有一層0cm~20cm的礫巖,礫石為燧石,棱角狀、稍園,泥質膠結,為震旦寒武系分界的良好標志。
(2)寒武系筇竹寺組。第一層,泥質白云巖:灰黑色—黑色致密晶質白云巖,含泥質結核10%左右。白云石晶體在基質中呈斑狀變晶結構。本層中下部夾有薄層頁巖,上部碳質加重。頂部產有軟舌螺化石,為本區的主要含礦層之一。第二層,雜色頁巖:為褐黃色、灰色或黑色頁巖,由石英、絹云母及碳酸鹽組成,含方解石30%,并含有黃鐵礦散點。雖底部含礦,但規模不大,為含礦層中礦體的遮蓋層。第三層鈣質頁巖:黃綠色致密狀鈣質頁巖,夾薄層泥質砂巖。厚60m。
(3)寒武系滄浪鋪層?;揖G色、褐黃色為砂巖與鈣質頁巖互層,含氧化鐵,長石,電氣石、鋯英石的碎屑。有雷氏三葉蟲化石,不含礦。
(4)寒武系龍王廟層?;疑?、深灰色白云巖,底部夾灰色粉砂巖。為含礦層位。
研究區在區域上位于會澤斷裂的北西邊、魯納構造帶的西邊,與研究區關系密切的構造形跡。
研究區地層因受北東—南西向擠壓應力影響,壓性斷層較發育,如礦區中部會澤斷裂-礦山廠-金牛廠斷裂,呈近于北西走向展布,傾向北東,但有時斜切地層及礦體(沿走向局部斜切;沿傾向:斷層傾角陡,地層及礦層傾角緩,有切層現象)。斷層兩側地層及礦體均呈擠壓狀態,且破碎成角礫狀,有時出現牽引褶曲。該斷層規模較大,斷線長500m以上,斷距40m左右。
(1)會澤斷裂-礦山廠-金牛廠斷裂:呈NE40°,斜穿整個測區,斷裂線呈舒緩波狀,走向與地層走向大體平行,斷裂十分明顯,寬約10m~200m,由糜棱巖、碎粉巖、碎斑巖組成,顯示壓扭性結構面特征。
(2)魯納斷裂:呈南北向,斷裂線呈舒緩波狀,南段走向近30°,向北漸偏為N15°E,傾向南東,傾角50°~85°,斷裂破碎帶分。
礦區圍巖蝕變有硅化、方解石、白云石化、黃鐵礦化等,其中以硅化較為強烈而普遍,重晶石化僅見于少數礦段,另有褪色蝕變等。
(1)硅化作用以兩種方式進行,一完全為玉髓及石英所交代,其二為細粒石英之星散狀浸染。按它的生成又可分為兩期:第一期--玉髓期,以隱晶質玉髓為主交代白云巖,硅質物可能成膠體狀態,沿裂隙侵入,硅化非常強烈,成為成礦的序幕,第二期--石英期,以它形石英呈星散狀充填交代白云巖,有的呈脈狀穿插在第一期隱晶質玉髓中。
硅化作用在泥質白云巖中最顯著,在燧石條帶白云巖、燧石白云巖中稍次,由于抵抗風化能力強,往往在地表形成突出的山脊,上述硅化作用,有一部分可能與圍巖風化后沿裂隙淋漓有關,也可能與上升熱液同化圍巖,使圍巖之硅質富集。
(2)本區白云石化作用表現為:原生白云巖重結晶和近礦圍巖強烈的褪色現象兩種。前者表現為白云巖層大部分重結晶,構成晶質白云巖;后者則主要見于裂隙帶內,在礦體的上下盤及礦體本身表現得非常強烈,同時也是大量乳白色白云石呈脈狀產出,與礦體關系非常密切,蝕變帶的延長和延深,控制了礦體的規模。
(3)近礦圍巖的裂隙與斷裂帶中常見方解石細脈切穿重晶石、白云石或石英脈,有時可見方鉛礦賦存其中,它生成時期晚于白云石和石英,與鉛鋅礦化關系密切。
(4)黃鐵礦化在礦區內礦段氧化較淺部位,在泥質白云巖及雜色頁巖中較發育,與鉛鋅礦化有較密切的關系,見有黃鐵礦與方鉛礦及閃鋅礦伴生,黃鐵礦呈較完整的立方體和五角十二面體結晶,呈細粒散點浸染或脈狀充填產出。區內各礦段的黃鐵礦化,氧化后均普遍變成褐鐵礦、鉛鐵礬、黃鉀鐵礬。而褐鐵礦多呈膠狀、皮殼狀、佛手狀等[4,5]。
(1)礦體地質特征。通過地質勘查工作,圈定1條礦體。礦體賦存在筇竹寺組第二層,經探槽工程控制礦體長1600m,深部鉆孔控制,經工程控制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產狀144°∠25°,礦體平均厚度3.02m,厚度變化系數31.93%,穩定型。品位P205平均品位22.60%,品位變化系數15.41%,屬均勻型。
(2)礦石質量。礦石結構主要見:交代結構、固溶體不混溶結構。礦石構造有: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脈狀構造、薄膜狀構造、蜂窩狀構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