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靜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五大隊,江西 鷹潭 335001)
某鐵礦位于某縣北東20°方向直距約36km處,礦區面積Xkm2。本文以該鐵礦為對象,初步論述該礦的地質特征,旨在推動該地區的找礦工作。
該鐵礦位于揚子準地臺(I)錢塘臺拗(II)弋陽—玉山凹陷(III)某向斜北西翼。區域上大面積出露震旦系海相沉積碎屑巖,經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炭質板巖,變質砂巖、片巖、片麻巖、石英巖、磁鐵或黃鐵石英巖、變粒巖、混合巖。其次為古生界寒武系,為一套海相泥砂質、鈣質、硅質、炭質及含磷結核的沉積巖,經區域變質作用后為石英片巖、石墨石英片巖、石英巖、變粒巖、透閃透輝石巖。
區域斷裂構造、褶皺構造復雜,斷裂構造以北東向、北北東向為主。北北東向斷裂多成帶出現,延伸數十公里;褶皺構造有某向斜,寒武系構成向斜的核部,向斜軸走向北東。由于基底地層自早古生代寒武系結束沉積產生褶皺回返以來,經歷多期構造運動,對區域內鐵礦體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區內燕山期巖漿活動強烈,形成了著名的某花崗巖巖體。在燕山期區內構造活動強烈、巖漿的活動頻繁,為區內成礦作用的形成和發生提供了較好的成礦條件。
在礦區內出露地層僅為寒武系中統楊柳崗組(∈2y)。巖性為中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夾泥質灰巖。沿F1斷裂構造呈條帶狀展布。受某花崗巖體侵入的影響,巖石普遍發生大理巖化。
礦區內主要斷裂構造有F1,為該鐵礦體的控礦含礦構造。F1斷裂構造為一規模較大的硅化破碎帶,長度大于Xkm,寬Xm~Ym不等,膨大收縮明顯,構造角礫成份主要為矽卡巖、花崗巖組成,由硅質、方解石和硫化物等膠結。該斷裂構造上盤面產狀:走向NE15°~20°,傾向南東,傾角60°~78°。斷裂性質為張性斷裂。
區內出露的巖漿巖有中粗粒黑云母鉀長花崗巖,分布于整個礦區。巖石呈肉紅色、淺紅色,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份主要由石英(50%±)、鉀長石(35%±)、黑云母(7%±)、其次有斜長石、鋯石、榍石、獨居石等。據區域地質資料,該巖體形成時代屬燕山早期第二階段。
該鐵礦體為似層狀或透鏡狀,賦存于中粗粒黑云母鉀長花崗巖體與寒武系中統楊柳崗組(∈2y)灰巖、白云質灰巖夾泥質灰巖接觸帶部位的硅化破碎帶內。礦體走向呈北北東向,與構造走向基本一致,傾向南東,傾角60°~78°,礦體長Xm,延深Xm~Ym,厚Xm~Ym,礦體相對埋深Xm~Ym不等。鐵礦石主要礦物成份為磁鐵礦:礦石結構常見交代殘余結構、似海綿隕鐵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是角礫狀、致密塊狀、斑雜狀,次為條紋狀、網脈狀等。礦石品位TFe平均X%,最高Y%,Cu一般X%,最高Y%。
本區圍巖蝕變強烈,接觸交代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夕卡巖礦物和與其有關交代巖石,主要包括以下礦物。
石榴子石:以鈣鐵-鈣鋁榴石系列為主,常與輝石、符山石等夕卡巖礦物和磁鐵礦或硫化物共生產出。
輝石:主要有透輝石-鈣鐵輝石。透輝石有3期。鈣鐵輝石形成于夕卡巖作用晚期。據野外觀察有明顯的夕卡巖分帶和各種熱液交代現象,圍巖蝕變強烈、復雜,礦化前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成礦期蝕變有硅化、磁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成礦后期蝕變主要有細脈狀、網脈狀、碳酸鹽化和粘土化[2]。礦化與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關系密切。
該礦床為夕卡巖型礦床。
(1)該鐵礦產出受構造、有利圍巖地層、巖漿巖的控制,缺一則不形成礦床[3]。
(2)鐵礦產于夕卡巖內,夕卡巖與磁鐵礦密切共生。
總體來看該地區鐵礦找礦工作較早,已經控制了一定的儲量,目前主要是如何加強深部找礦工作,找礦方向應以尋找隱伏礦體為重點,以已知帶未知、以淺部帶深部、以基巖區帶覆蓋區的方法開展找礦工作。
從國內鐵礦勘查研究成果看,尋找隱伏磁鐵礦床的主要手段還是在航磁和重力異常的基礎上,通過地面磁法掃面和精測剖面研究,推斷磁異常范圍、磁性體的產狀和埋深,并通過鉆探驗證來發現和評價具有工業價值的鐵礦床。
鐵礦找礦工作方法和手段較多,但地球物理勘查是鐵礦找礦“攻深找盲”的有效方法,當今電子、材料、計算、信息、通信、空間等相關技術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使得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在分辨率、精度、靈敏度、探測深度、抗干擾性、可移動性、自動化程度、實時現場性、數據反演等方面都發生了飛躍,為“攻深找盲”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成為地球物理勘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針對隱伏鐵礦主要的物探方法為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利用磁鐵礦的物理特性,采用磁性尋找磁鐵礦是公認的最有效、最成功的物探方法之一[1]。
通過對該地區磁異常驗證的效果來看,高精度磁測剖面對隱伏磁鐵礦體反映直觀明顯,延拓后測試深度與實際深度基本一致,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找礦手段。瞬變電磁不但能直觀的反映出隱伏鐵礦的深度還能反映出隱伏鐵礦的形態,野外勘查的最佳物探工作模式可確定為:以高精度磁測為主,配以瞬變電磁法。具體工作過程如下。
(1)根據工作目的、任務,確定相應比例尺的高磁普查。
(2)根據磁異常特征,布置高磁精測剖面。
(3)對高磁精測剖面進行反演、定量計算。
(4)在異常部位布置瞬變電磁法剖面測量,并根據磁測定量計算成果大致確定、設計瞬變電磁法測量位置及控制深度。
(5)對高磁精測剖面進行二次定量計算。由于瞬變電磁測量成果具有可視性,根據其異常形態確定勘查對象——礦體的形態(如板狀體、球體等),對高磁精測剖面重新進行定量計算。
(6)根據兩種方法的定性、定量計算成果,布置鉆孔驗證。
在尋找隱伏鐵礦,采用“高精度磁測+瞬變電磁法測量”的工作模式,效果較好。尤其在低緩磁異常區和大面積分布磁異常區,投入瞬變電磁法測量,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該地區找礦方法的選擇也應先進行磁法勘探,對重點異常區用鉆探驗證,以最佳找礦方法取得最好的找礦成果。
隨著國家對鐵礦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加大,加強鐵礦資源的勘探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該地區成礦條件優越、控礦因素明顯、礦床成因明確。該地區存在著眾多的地磁異常,礦化信息豐富。在加強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已有的成礦模式為指導,在有效的工作方法支撐下,實現該地區鐵礦的突破是完全可行與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