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蛟,張金鳳,王 東
(陜西地礦漢中地質大隊有限公司,陜西 漢中 723000)
本次研究通過在不同的地質路線及地質剖面,采集大量的生物化石,參考前人和鄰區的地層工作成果,建立了本區的生物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填補了以往資料上的部分空白,并對生物地層進一步的厘定和劃分。
本區從寒武系仙女洞組開始,前人共建有兩個三葉蟲組合帶,由老到新描述如下:
(1)Palaedenus-Paokanninnan jiangensis組 合 帶 位 于 仙女洞組和滄浪鋪組,主要分子有Palaeolenus lantenoisi,P aokanniananjiangensis,Redichia sp.,R.nanjiangensis,Malungi sp.,Mayiella sp.,Drepanopyge sp.;Redlichia sp.;Fenestella;Archaeocyathus sp.;Orchaeocyathus(spirocyathus) hupehensischi;Cambrocyathus(archaeocyathus) biseriatus(von.tall);Retecyathus sp.等。
(2)Chittid dla-Kunming aspis組合帶本帶位于西王廟組,其特征是:Chittid illa 和Kunming aspis 為本帶的優勢分子和主要分子,常見有:Chittid illaplana,C.cf.emeishanensis,Kunmingaspis yunnanensis,K.divergens,本帶還產有三葉蟲:Ptychoporia sp,Parag raulos Kunmingensis等。本組合帶與李善姬(1980)建立的Chittidilla-Kunmingaspis帶相當。
本區仙女洞組中產有較豐富的古代杯類化石及三葉蟲Malungia sp,將產palaeolenus-Paokanniananjiengensis組合帶的仙女洞組和閻王碥組與區域資料對比,相當于下寒武統滄浪鋪階。西王廟組中的Chittid illa-Kumingaspis組合帶的特征是褶頰蟲科大量出現,時代為中寒武世毛莊期,屬中寒武統毛莊階,中下寒武統的界線為西王廟組Chittidilla-Kunmingaspis組合帶的底界,本區缺失中寒武統上部和上寒武統。
本區趙家壩組厚度較小,與下伏西王廟組平行不整合接觸,整合于西涼寺組之下,前人發現的化石較少。本次工作在趙家壩組中有Aegirianorvegica Opik;Yangtzeellapoloi (Martelli);Bactroceras chinensis Lai;Atelelasmaobscurum Cooper;Sinoceras sp.等大化石,時代為早奧陶世,應屬道堡灣階。西涼寺組整合于趙家壩組與寶塔組之間,腕足類化石豐富。
Sinoceras chinense頂峰帶產于寶塔組,頭足類主要分子 除Sinoceras chinense外, 還 有Bactroceras sp., 三 葉 蟲:Hammatocnemis sp.,Bumastus sp.等 ;腕足Aegironetes sp.;腹足Mod estrospira sp.;這些化石代表的時代是中晚奧陶世,應屬中奧陶統達瑞威爾階和上奧陶統艾家山階。
本區產Sinoceras chinense頂峰帶的寶塔組與志留系龍馬溪組頁巖直接接觸,缺失上奧陶統。
本區志留系中筆石、碗足、珊瑚和三葉蟲豐富,據其分布和共生組合關系,本次報告沿用了前人的三個生物帶,由老到新是 :Glytograptuspersculptus-Monograptus.sedgwickii組 合 帶,Nalivkvnia-Nudeospira組合帶及Coronocephalus頂峰帶。
3.2.1 志留系的底界及龍馬溪組年代地層
本 區 內, 龍 馬 溪 組 的Glytograptus persculptus-Monograptussedgwickii組合帶與奧陶系Sinoceras chinense帶直接接觸,中間缺失了奧陶系上統地層。屬下志留統龍馬溪階、大中壩階。
3.2.2 下、中志留統界線及新灘組、羅惹坪組年代地層
新灘組和羅惹坪組產出的腕足動物Nalivkina-Nucleospica組合帶屬早志留世晚期,新灘組位于下部,應相當于紫陽階下部。羅惹坪組頂部的Coronocephalus頂峰帶主要見于中志留統(成漢多等1993),但Coronocephalus屬在廣元—寧強地區的蘭德維里統(相當于下志留統)頂部也大量出現,由此推斷本區中下志統界線應在羅惹坪組頂部Coronoeephalus頂峰帶內,應屬中下志留統紫陽階上部、安康階。
梁山組中的組合帶的時代屬早二疊世,屬中下二疊統棲霞階下部,前人在雙河一帶梁山組中采有腕足:Orthof i chia cf.indica, Arlisia approximata等。本區二疊系的底界為梁山組底界,缺失梁山組的地段二疊系底界是陽新組之底界。
通過生物地層的區域對比可知:產Nankinellalata-Pisolinaslaffellinoides組合的陽新組下部的時代為棲霞期,本區南部采有腕足:Oldhamina sp.,Squamularia sp.等晚二疊世早期代表分子,中、上二疊統界線在吳家坪組王坡段的底界,吳家坪組時代為晚二疊世吳家坪期,屬上二疊統吳家坪階。大隆組中的Pseudotirolites-Chaolianoceras菊石組合帶的時代為晚二疊世長興期,屬上二疊統長興階。
本區三疊系主要產有雙殼類和菊石化石,劃分為Lytophiceras-Claraia wangi組合帶。
本帶為雙殼、菊石組合帶,產于大冶組下部,主要分子有雙殼 :Claraia wangi,C.griesbachi;Claraiaconcentrica(Yabe); 菊 石LOphiceres sp.,Lytophiceras sp.Ophiceras,這些化石是揚子地區早三疊世殷坑早期的常見分子和重要分子,與四川地礦局(1991)所建的Claraia wangi延限帶;Ophiceras sakuntala組合帶相當。
通過本次研究,建立了較完整的生物地層格架,取得了大部分地層時代(化石)的依據,填補了以往資料上的部分空白,并對生物地層進一步的厘定和劃分,明顯提高了區域地層研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