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棟,殷建康
(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西藏 拉薩 850200)
本區位于內蒙東部區,其大地構造位置,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內蒙—大興安嶺褶皺系,內蒙晚華力西褶皺帶,烏蘭浩特—哲斯復向斜北西翼。
本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古生界及中生界,古生界歸屬于華北地層大區,內蒙古草原地層區,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而中、新生界則歸屬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區域中主要出露地層為二疊紀地層,其次為侏羅紀地層,白堊紀地層只零星出現在區域西部,第四系沖、洪積出露在溝谷及兩側。本區地處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內蒙—大興安嶺褶皺系,內蒙晚華力西褶皺帶,烏蘭浩特—哲斯復向斜北西翼。相當于西伯利亞板塊與中朝板塊拼接帶—弧盆體系的北西側。巖體(Kγηβ)出露范圍較大,遍布全區,為185Km2。呈巖基產出,巖體呈北東向展布。巖體為不規則長橢圓狀,長軸近東西向,呈巖基產出。巖體侵入大石寨組(P1d)、滿克頭鄂博組(J3mk)、瑪尼吐組(J3mn)、白音高老組(J3by)。
地層對礦產的控制和形成是重要的地質條件之一,具1:20萬資料,下二疊統大石寨組(Pd1)火山巖中,P、Sb、Pb、Cr、Ni、Cu、Zn等元素的對數均值和均值相對較高,與區內中生界火山巖相比,下二疊統大石寨組火山巖中Ni、Co、B、Sn、Cu、Zn、Cr、Ag等八種元素的對數平均值明顯高出中生代火山巖。說明在相同的地質成礦作用下易于成礦[1]。
本區位于內蒙東部區,其大地構造位置,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內蒙—大興安嶺褶皺系,內蒙晚華力西褶皺帶,烏蘭浩特—哲斯復向斜北西翼。區域上斷裂構造發育,以北東向區域性斷裂最為突出,它與北西向斷裂構成近網格狀的斷裂系統,這一構造格局及與其相伴生的次級斷裂,對本區白堊紀以來的巖漿活動、沉積作用和成礦作用及演化都起著及其重要的控制作用。區內北東向和北西向構造在控制區域礦產分布上起著主導作用,是控礦、控巖的主要構造。為礦產形成創造了有利空間。
區域巖漿巖主要為白堊紀學校屯巖體(Kγηβ),出露在區域中部學校屯一帶呈巖基產出,北側侵入大石寨組(P1d),南側侵入瑪尼吐組(J3mn)、白音高老祖(J3b)、滿克頭鄂博組(J3mk),致使圍巖發生硅化、角巖化和次生石英巖化蝕變強烈。微量元素Ga、Ag、Mo含量超出其他其次巖體,而孔雀石、磁鐵礦含量較高。在巖體外接觸帶已有鐵銅小型礦床及礦點,巖體內已有鐵、鐵銀礦化點。綜上分析巖體對鐵、銅、銀、嫁、鍺有成礦專屬性,鉬也有成礦的可能性[2]。
區內的已知礦床、礦化點形成時代屬燕山期,如巴洛哈達山鐵銅礦床為燕山晚期成礦。從區內已知的內生金屬礦產分布范圍及產出的空間位置分析,金屬礦產的形成是圍繞學校屯巖體出現的,接觸交代型鐵銅礦、熱液型鐵銀礦多產在接觸帶附近或接觸帶上,而熱液型鐵礦多產在巖體的裂隙內和破碎帶內。
預查區內大部分地區出露為凝灰巖,地磁場總體上呈現北高南低、平穩態勢,變化較小。其強度由北向南逐漸減弱,由正磁場逐漸過渡到負磁場。總體走向為北西走向,與地表出露巖性的走向相吻合。規模大小不等的花崗巖零星分布于礦區中,其地磁場特征主要反映為負磁場。礦區北部兩條明顯的磁異常帶,走向基本為正東西最高值高出正常場6000+,其余大部分區域都相對平緩,比正常場高出200-500NT。
學校屯銅多金屬礦預查的化探工作,是根據以往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在工作區內侵入巖與地層的內外接觸帶上,分布有6個1:5萬化探異常,其中,一個Cu、Pb多金屬乙類異常、一個Pb、Mo異常、一個Mo、Ag異常及一個Pb異常和2個Mo異常。規模最大的異常為Pb單元素異常,面積達7.4Km2,最小的Mo異常,面積為0.13Km2。幾個異常特征基本一致,組分以Cu為主,伴生Pb、Zn、Ag、Mo,個別有Ni、Cr出現。Cu一般強度為35-50ppm,極個別達到120ppm;Pb一般20-35ppm;Zn一般80-85ppm;Ag一般為0.1-0.2ppm;Mo一般為1-2ppm;Cu、Ag或Cu、Pb、Zn異常重合較好。該異常與學校屯黑云母二長花崗巖體(Kηγβ)有關,是尋找銅多金屬礦的有利地段[3-5]。
通過1:2.5萬地質測量,在預查區地表圈出了7條蝕變破碎帶,將其由北向南、由西向東編號為Sb1、Sb2、Sb3、Sb4、Sb5、Sb6、Sb7。其中Sb2、Sb4為研究區主要蝕變破碎帶。
Sb2蝕變破碎帶,發育在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體內。地表見有褐鐵礦化、磁鐵礦化。走向130°,斷續長1200m,寬度50m。地表揀塊樣Xhj4分析結果為Au0.050×10-6,Ag1.12×10-6,Cu0.007×10-2,Pb0.003×10-2,Zn0.003×10-2,Xhj6分析結果為 Au0.040×10-6,Ag2.88×10-6,Cu0.009×10-2,Pb0.016×10-2,Zn0.009×10-2。
Sb4蝕變破碎帶發育在白堊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與地層的內接觸帶,地表小采石坑內見有孔雀石化、褐鐵礦化,走向近南北。斷續長1500m,寬約40m。經揀塊樣Xhj18分析結果為 Au0.000×10-6,Ag1.50×10-6,Cu0.003×10-2,Pb0.012×10-2,Zn0.017×10-2,Xhj20分 析 結 果 為 Au0.150×10-6,Ag4.59×10-6,Cu0.720×10-2,Pb0.004×10-2,Zn0.016×10-2。
礦體分布在礦區北部Sb2礦化蝕變帶中,賦存于白堊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與下二疊統大石寨組重結晶英安質含角礫巖屑熔結凝灰巖、粗安質晶屑凝灰巖地層的外接觸帶,受近南北向構造控制(F1)。總體走向南東167°,傾向北東77°,傾角60°,礦體延伸方向為南東167°。礦體由TC1探槽和ZK0201鉆孔控制。TC1探槽中圈出三層銅礦化體,水平厚度分別為4米(Cu平均品位0.18×10-2)、3米(Cu平均品位0.16×10-2)和4米(Cu平均品位0.16×10-2)。經ZK0201鉆孔深部驗證,在67.45—91.45米和102.45—114.45米見到兩層礦化體,斜厚為24米和12米,銅品位均在0.10×10-2以上,最高為1.42×10-2。其中在67.45—73.45米處,見斜厚6米的工業礦體,平均品位Cu0.66×10-2。另見有四條達到邊界品位的銅礦體,斜厚3-4m,平均品位0.29-0.33×10-2。
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為黃銅礦、黃鐵礦及磁鐵礦。地表探槽中見有孔雀石、藍銅礦及褐鐵礦。脈石礦物主要有長石、石英等。礦石類型為團塊狀磁鐵礦,浸染狀或不規則狀分布的黃銅礦。黃銅礦呈星點狀、團塊狀、細脈狀或不規則狀產出,在黃銅礦周邊伴有團塊狀、細脈狀磁鐵礦出現,黃鐵礦呈細脈浸染狀、星點狀出現,且較普遍。礦石由自形粒狀磁鐵礦和浸染狀或不規則狀分布的黃銅礦組成,為它形粒狀結構,致密塊狀、浸染狀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