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匯
(廣西地礦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3)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我國的西南部,由于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導致其成為地質災害高發區。廣西地質災害頻發,存在規模小、數量大、調查難度大等特點。為進一步查清廣西地質災害情況,在已經完成的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2011年廣西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核查的基礎上,以遙感、地面調查、測繪、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開展廣西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全面查明廣西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地質災害類型、發育特征、分布規律及形成機制,并對其危害程度及發展趨勢進行評價,建立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健全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廣西減災防災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提供地質保障依據及防治對策[1]。
廣西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按照1:5萬精度,采用遙感、地面調查等手段進行,具體任務內容如下:
(1)按照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要求,采用遙感、地面調查等手段,查明縣內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地質災害種類、分布、規模、穩定性和危害程度。詳細記錄每個受破壞(危害)點的單位性質(學校、村屯、工廠等)、戶數、人數、房屋數量和結構、建筑面積、土地、財產損失以及地質災害的規模,提出防治建議和防治經費估算等。
(2)對縣內全部城鎮、村莊、分散居民點、廠礦、旅游點、重要工程設施、交通干線等地質環境脆弱地帶潛在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進行調查、填圖,劃定危害范圍,并對其隱患的穩定性及危害性進行評價[2-4]。
(3)選擇重要地質災害體進行地質測繪及勘查,查明地質環境、邊界條件、規模、巖土體結構及特征、水文地質條件及成因,提供有關參數,同時對穩定性進行分析與計算,分析成災的可能性、成災的條件,作出綜合評價。
(4)全面核對、確定已掌握的每一個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重新核實易發區和隱患點上的群測群防責任人和監測人及聯系電話,落實新發現的隱患點的責任人和監測人,將全部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馬山縣縣、鄉(鎮)、村、屯四級群測群防體系,補充修改完善各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健全責任機制,提出監測建議。
(5)配合各縣國土資源局完善縣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完善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資料,提出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初步防治方案。對危及人數在30人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原則上要求單獨編制預防預案,要做到一點一案,一鄉一體系。按地質災害“一張圖”內容要求建設完善縣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6)總結各縣地質災害分布規律、發育特征;劃分調查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危險區,定量評價重要地質災害點的穩定性和危害程度;收集氣象水文資料,結合水文地質條件和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分析降雨對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響,進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7)結合地質災害點實際情況,協助地方政府有針對性地對監測人員和當地群眾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工作,對各點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現場指導。
(8)研究各縣不同時代、巖性、巖相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風化層厚度、降雨量等地質環境條件的關系,提交專題研究報告。
(9)在城鎮、旅游點、重要工程設施等地區,根據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實際情況開展適當比例尺的地質災害遙感調查。
(1)堅持“以人為本”、“以防為主”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所有的城鎮、居民點都是調查的對象,同時兼顧重要公共設施、資源和環境調查。重點調查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影響經濟建設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達到避免“群死群傷”和重大經濟損失的目標。
(2)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不搞平均主義,把人口集中、工程建設影響強烈、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高且危害性大的地區做為地質災害重點調查區,并對重要地質災害點進行工程地質測繪與勘查。兼顧其它地區,對零散分布的居民點附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實地調查。工作以地質災害點調查及易發區和隱患點核查為主,在地質災害較少的地段定地質環境調查控制點。
(3)采用點、線、面結合方法的原則。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對所有的村莊、學校、廠礦、林場、旅游點進行普查,有針對性地對點進行核查和定點調查。同時,沿重要的交通線、大江大河、工程設施和城鎮的高切坡等進行沿線追索調查。面狀調查路線采用垂直巖層與構造線走向以及地貌變化顯著的方向進行穿越調查。
(4)調查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不僅要按照《調查規范》的規定完成地質災害調查內容,而且要結合調查區區域地質、環境地質條件,勇于創新,摸索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方法與工作經驗,研究本區的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布規律和形成機理,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探索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結合的途徑與方法等,使詳細調查成果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減災防災。
(1)設計書編寫難點。在設計書編制過程中,勘查點主要布置在重點調查區內,選擇對象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及不穩定斜坡等隱患點為原則,特別是其威脅人口較多,威脅財產較大的隱患點為優先考慮作為重要地質災害勘查點,如學校、醫院、人口密集居住點(段)、政府機構等地段。氣象水文資料應要收集近30年間的降雨資料,特別是與災害發生對應的降雨資料。不能隨意的將就使用年代很早的老舊氣象水文資料。精度為1:1萬比例尺的重要調查區一般部署在縣(市、區)政府所在地,也就是縣城城區一帶的區域。1:2000工程地質測繪剖面應部署在重點調查區,以垂直穿越地層分界、構造線為原則。1:2000專項地質災害測量主要部署在已經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除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工作中取樣外,其余大部分巖土樣應部署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或者是地質災害發育密集區,少部分部署于其他區域,以便達到面上控制和對比。設計工作部署圖應附有調查區歷年平均年降雨量等值線圖鑲圖,該圖圖面中地理要素主要保留雨量觀測站、各鄉鎮所在地、主要山峰及主要河流等。
(2)野外調查工作難點。重點調查區調查點數不應少于1點/km2,觀測路線間距1000—5000m。一般調查區路線間距宜為5000-10000m,調查點數不應少于0.2點/km2。調查去內全部城鎮、村莊、分散居民點、廠礦、旅游點、重要工程設施、交通干線都必須調查到。所有的以往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都必須進行核查。所有調查發現的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必須進行實測并記錄,一個調查點必須記錄一張卡片,不允許幾個點同時記錄在一張卡片上。所有的核查點都應對照現狀對原卡片進行修正。對隱患點危害對象也應進行詳細調查,并填寫補充卡片,需提出初步治理措施和預測可能需要的治理費用。
(3)野外調查安全工作難點。注意居住條件及飲食衛生,防止火災、中暑、食物中毒等事件。定期檢查維護各種儀器、設備,及時發現、排除安全隱患。配備蛇藥、中暑藥、雨具等必要的安全防護用品。沿河谷穿越調查時,盡量避免涉水。在植被茂盛的林地、草叢,要注意防火。在雨天,要特別注意觀察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泥石流溝的變化征兆,對存在較大風險的災害點,要預先選擇避險路線與地點或暫緩調查,避免人員傷亡。對槽探、地質雷達探測工作、鉆探工作按操作規程,對工人進行上崗培訓,避免觸電、坍塌、機械傷害等事故。
(4)成果報告編制要點。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類型在分析其發生與降雨量關系時,所用的降雨量應是災害發生時的降雨強度。因此在降雨資料收集階段要有針對性。在地質災害易發區程度分區時,參與評價的因子的權重一定要合理,哪些因素與地質災害發生最為密切的其權重所占比例就相對要高,其他影響因素以此類推,不能隨意權重賦值。在分析評價斜坡坡型與崩塌、滑坡及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發生關系時,對應的坡型類型必須是野外調查過程中所調查到的坡型,不得引用其他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報告中的統計結果,因為每個縣的情況都不一樣。
廣西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的最終目的是進一步查明區內地質災害的分布、成因及危害狀況,提高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準確率和評價精度,健全完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為各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