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龍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〇七隊,黑龍江 綏化 152000)
工作區位于遜克縣境內,位于遜克縣城東南約60千米,庫爾濱河北西岸,遜克縣至嘉蔭有國防公路相通,在工作區北11km處通過,有便道通往工作區,交通較為方便。
工作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干旱期長,夏季溫熱期短。年溫差變化較大。區內民族以漢族為主,其次為朝鮮族、回族、鄂倫春族等。居民多集中在林區,主要從事林業生產,其次為農業生產[1]。
區域大地構造位置屬吉黑地槽褶皺系的張廣才嶺優地槽東北緣,工作區位于黑龍江省中東部,大地構造位置為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五星-關松鎮中間隆起帶的北部。區域上為古亞洲洋和太平洋構造域兩大構造域的交匯部位。屬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北段,東安-團結溝淺成低溫熱液金礦集中分布區的中北西端。
區域內發育有近南北向(遜河-鐵力-尚志斷裂、牡丹江斷裂)、東西向(遜河斷裂)等深大斷裂,中生代構造-巖漿活動強烈,金、鐵多金屬成礦作用顯著,以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矽卡巖-斑巖型鐵多金屬礦為主。分布有遜克縣東安、遜克縣高松山、嘉蔭縣團結溝、嘉蔭縣平頂山等大、中型巖金礦床,翠宏山、翠中等大、中型鐵多金屬礦床及霍吉河大型斑巖型鉬礦。
(1)地層。區域內出露的地層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花崗巖漿帶的兩側以及中生代孫吳-嘉蔭盆地內。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該區深部殘存有新太古界地殼、元古代基底,但在地表出露的主要是古生代以來的海相碳酸鹽巖和陸相碎屑巖,后者主要是中生代陸相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巖系;成礦條件有利的地層單元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系的西林群,泥盆系的黑龍宮組,二疊系的五道嶺組、土門嶺組,白堊系的板子房組、寧遠村組和甘河組。
(2)侵入巖。區域內侵入巖為小興安嶺巖漿帶的北段主要組成部分。區域內巖漿活動十分頻繁,呈近南北向的巨型花崗巖帶展布,出露面積約占約50%以上,主要為中酸性花崗雜巖。主體形成于早侏羅世、其次是晚三疊世,以I型花崗巖為主,少量的A型花崗巖和S型花崗巖(吳福元等,1999)。根據近新的年代學資料統計,大致有興東期、加里東期、海西期、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印支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等旋回。其中,加里東期與區內鐵、銅、鋅、鉛等矽卡巖型礦產關系密切;印支期、燕山早期與斑巖型鉬礦及多金屬礦床關系密切;燕山晚期多呈巖株產出,是區內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的重要成礦地質體之一(團結構、東安、高松山等)。
(3)火山巖。區域內火山巖主分布于北部的孫吳-嘉蔭盆地之中及區內較大斷裂構造附近,以中生代火山巖為主,由于受到后期構造巖漿的影響,形態不規則,以中酸性火山巖為主,其次為中基性火山巖。以早白堊世早期火山巖最為發育,為區內板子房組、寧遠村組、甘河組、福民河組的組成部分;其中,寧遠村組以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巖與淺成熱液金、銀礦床成礦最為密切。
(4)構造。該區是一個在前寒武紀地殼基礎上經歷多期地殼增生和裂解或深斷裂作用的復合構造區;特別是古亞洲構造域向環太平洋構造域的轉換過程,使本區東西向構造被北東向構造改造、截切,形成了NEE-NE向與EW向復合構造體系,發育有一系列的褶皺和斷裂構造,其中,褶皺構造主要發育古生代地層中,與區內鐵銅多金屬礦產關系密切;而斷裂構造則與區內金礦關系密切。區內斷裂主要為遜河-鐵力-尚志斷裂、嘉蔭-牡丹江斷裂等巖石圈斷裂及黑龍江斷裂帶、烏伊嶺斷裂、遜河-烏云斷裂、烏拉嘎斷裂等殼斷裂,以及其次級斷裂等。其中,區內的巖石圈斷裂及殼斷裂控制了區內中生代火山巖的分布,其次級構造控制了區內次火山巖、隱爆角礫巖等,也控制了區內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的分布[2,3]。
工作區位于小興安嶺北段,屬低山丘陵區,最高海拔304.9m,最低侵蝕基準面為庫爾濱河河谷,標高125.75m,相對高差179.15m。處于北寒溫帶濕潤氣候區,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炎熱,春季多風,秋季多雨。
工作區植被茂密,植被覆蓋率近100%,為生物、微生物和地表水參加地球化學循環創造了條件。由于植被發育,水土保持良好,使得地表排水不暢,地下水位較高,沼澤濕地發育,泥炭沼澤和有機腐泥廣泛分布。屬于低山森林沼澤區景觀類型。
區內殘坡積較厚,土壤層位發育較全,但土壤層連續性較差,自上而下為:A層有機質層、腐殖層;B層淋積層;C層殘積層、母質層(基巖)。其下層土壤中,粘土礦物成分較高,對指示元素在表生條件下賦存較為有利。水平方向:A層普遍發育,溝谷中發育較厚,B層在緩坡和鞍部發育,C層在山坡和山頂鞍部發育完好,但一般較薄。巖石以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為主,生物風化次之。對地球化學元素的遷移富集影響較小。
工作區共圈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單元素異常71處,組合異常3個,組合異常編號為Ht-1~Ht-3。
Ht-1組合異常分布在工作區西部,異常分布長約450m,寬約300m,北西端未封閉。異常形態呈不規則狀,面積1.101km2,由多個北西向異常帶組成,異常軸向320°。為Au、As、Sb多元素組合異常。Au元素呈單點,Sb元素連續性好且規模較大,Au最高值為4.8×10-9;As最高值為14.8×10-6;Sb最高值為0.77×10-6。該異常所處地質環境為大熊山組氣孔狀、致密狀玄武巖,地表無驗證。
Ht-2組合異常分布在工作區中部,異常分布長約250m,寬約90m。異常形態呈不規則狀,面積0.019km2,異常軸向5°。為Au、Cu、Zn、As多元素組合異常。Au元素異常為一處單點高值異常,具內帶,其襯度較大,Au最高值為103.1×10-9;Cu最高值為50.3×10-6;Zn最高值為127.9×10-6;As最高值為13.4×10-6。該異常所處地質環境為大熊山組氣孔狀、致密狀玄武巖,地表無驗證,推斷該異常為局部蝕變礦化引起。
Ht-3組合異常分布在工作區東部,異常分布長約450m,寬約150m。異常形態呈不規則狀,面積0.041km2,由多個北東向、近南北向異常帶組成,異常軸向350°。為Cu、Zn、As、Sb多元素組合異常。Zn元素襯度、規模相對較大,Cu最高值為57.2×10-6;Zn最高值為196.9×10-6;As最高值為13.6×10-6;Sb最高值為0.87×10-6。該異常所處地質環境為大熊山組氣孔狀、致密狀玄武巖,推斷該異常與北東向構造有關。
由于Hg物理化學性質決定其內生行為多與構造及熱液活動關系密切,而在外生環境中易呈氣態遷移,且可被多種物質(自然金、粘土礦物、活性碳、硅膠等)捕獲,在受熱的條件下,所捕獲的汞會釋放出來。熱釋汞即是利用汞元素的特點,通過對目標地質體上方一定量和粒度粘土礦物進行加熱,并利用相應的儀器測定其中的汞的含量,該方法相對于汞氣測量受干擾因素相對較少,且異常重現及穩定性較好。
土壤中熱釋汞的含量曲線形態與樣品下方汞源體形態有關。可依據熱釋汞異常曲線形態確定汞源體(構造、礦體或脈巖)的大致產狀。本區圈定出的異常可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分布于庫爾濱河南部附近的大范圍的高值面狀異常;其二為分布于庫爾濱河北部Ht-1、Ht-2附近的帶狀異常。推斷此兩類異常應為庫爾濱河斷裂引起
此兩類異常分兩個方向:①走向北西向異常:a庫爾濱河北岸異常呈北西向帶狀,走向在NW315-340°,異常曲線東北側多存在緩慢降低趨勢,表明異常源傾向南東,局部存在多個異常源(疊加)的特點。推斷區內土壤Ht-1、Ht-2組合異常與該北西向構造有關。b庫爾濱河南岸異常呈北西向面狀異常,走向NW335-350°,異常曲線西南測多存在緩慢降低趨勢,表明異常源傾向南西。②走向近南北向異常:異常呈近南北向帶狀,走向在NW350-NE5°,異常曲線多呈近于對稱出現,表明異常源傾向不明顯(產狀較陡),局部異常存在多個異常源(疊加)的特點。該方向異常主要分布有前期布置的鉆孔,已發現若干條蝕變帶。
通過本次工作,對工作區成礦地質環境有了初步了解。依據熱釋汞異常曲線形態確定了工作區內構造的大致產狀。圈定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單元素異常71處,組合異常3處。現已初步查明了上述異常所處地質環境,基本確定了其找礦價值,為下步工作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