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星,劉正勤,齊兵德
(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八三大隊,四川 達州 635000)
德溪鉛鋅礦區域上地層出露較全,從震旦系-侏羅系地層均有出露,區內構造、褶皺均較發育,礦區內主要為北東向構造的拉租斷裂和馬路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小斷裂組成,褶皺有蒿枝壩向斜、阿則洛背斜。斷裂引起的次生斷裂、褶皺構造,為鉛礦的賦存提供了運輸通道及容礦空間,斷裂對礦區內的鉛鋅礦產出起控制作用。區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晚二疊世初的峨眉山玄武巖,礦區及周邊地區目前發現并開采的礦產主要有鉛礦、鉛鋅礦等礦產。本文對礦區鉛鋅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標志進行詳細分析,應該加強區內震旦系下統燈影組含燧石白云巖層和二疊系下統茅口組地層的沉積環境的研究和鉛鋅礦找礦規律的研究[1-3]。
礦區出露前地層由老至新排列如下:
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巖性主要為含燧石白云巖,與下伏寒武系下統梅樹村組(?1m)呈斷層接觸,厚度>400m。該地層為本區鉛鋅礦含礦層位。
梅樹村組(?1m):主要分布于礦區北西部,巖性主要為白云巖、磷塊巖。與下伏震旦系(Zbd)燈影組呈整合接觸,厚度>50m。
筇竹寺組(?1q):主要分布于礦區北西部,巖性主要為泥質石英砂巖夾泥灰巖。與下伏梅樹村組(?1m)呈整合接觸,厚度>100m。
滄浪鋪組(?1c):主要分布于礦區北西部,巖性主要為砂巖、鈣質砂巖、頁巖、灰巖。與下伏筇竹寺組(?1q)呈整合接觸,與志留系下統龍馬溪組(S1l)呈斷層接觸,厚度>200m。
(1)志留系下統。
龍馬溪組(S1l):在礦區中部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巖性主要為為頁巖、粉砂巖夾薄層灰巖,與下伏黃葛溪組(S1h)呈整合接觸,厚度>135m。
黃葛溪組(S1h):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的蒿枝壩向斜的兩翼,巖性主要為鈣質砂巖、灰巖,與下伏志留系中統嘶風崖組(S2s)呈整合接觸,厚度>71.9m。
(2)志留系中統。
嘶風崖組(S2s):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的蒿枝壩向斜的兩翼,巖性主要為頁巖、鈣質頁巖、泥質灰巖、灰巖,與下伏二疊系下統棲霞組、梁山組并層(P1ql)呈整合接觸,厚度>61.4m。
(1)二疊系下統。
棲霞組、梁山組并層(P1ql):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的蒿枝壩向斜的兩翼,巖性主要為灰巖、白云巖、砂巖、頁巖。與下伏茅口組(P1m)呈整合接觸,厚度>100m。
茅口組(P1m):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的蒿枝壩向斜的兩翼,巖性主要為灰巖、白云質灰巖,厚度>111.6m。該地層為本區鉛鋅礦含礦層位。
(2)二疊系上統。
峨眉山玄武巖下段(P2β1):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的蒿枝壩向斜的兩翼,巖性主要為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厚度>126m。
峨眉山玄武巖中段(P2β2):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的蒿枝壩向斜的核部,巖性主要為斑狀玄武巖、致密塊狀玄武巖,厚度>1121m。
礦區內斷裂和褶皺較發育,礦區主要出露為蒿枝壩向斜的北西翼,阿則洛背斜的北翼。在礦區中有拉租斷裂(F1)、馬路斷裂(F2)其次為次生推測斷裂(F3、F4)。
F1貫穿整個礦區,均為北東—南西向的逆斷層,傾角在55°±。在斷層附近的地層中產生一些次生斷裂、褶皺構造,為鉛礦的賦存提供了運輸通道及容礦空間。在其寒武系下統的龍王廟組地層中受拉租斷裂(F1)、馬路斷裂(F2),及其次生構造的影響,在其白云質灰巖中有鉛鋅礦產出。
礦區內出露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P2β)。主要分布于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的蒿枝壩向斜的核部及兩翼。面積約7km2,厚約1354m,據其不同噴發旋回和巖性特征可分為上、中、下三段。即玄武巖集塊巖段,斑狀、杏仁狀玄武巖段和致密塊狀玄武巖段。
通過勘查工作,在礦區內發現2個鉛鋅礦(化)體,1個銅礦化蝕變帶,分別編號為Ⅰ、Ⅱ、Ⅲ號。
Ⅰ號礦(化)體順F1斷層破碎帶產出,賦存于震旦系下統燈影組含燧石白云巖和寒武系下統梅樹村組白云巖、磷塊巖之間的層間破碎帶中,受Ⅰ-TC0001、Ⅰ-TC0101、Ⅰ-TC0201、Ⅰ-ZK0001、Ⅰ-ZK0101、Ⅰ-ZK0201控制,地表出露長度約215m,其中Ⅰ-TC0001中礦體斜長1.27m,真厚度1.14m,Ⅰ-TC0101中斜長1.23m,真厚度1.21m,Ⅰ-TC0201中斜長1.40m,真厚度1.33m,Ⅰ-ZK0001中斜長1.26m,真厚度1.13m,Ⅰ-ZK0101中斜長1.21m,真厚度1.19m,Ⅰ-ZK0201中斜長1.40m,真厚度1.31m,礦體厚度1.13m~1.33m不等,平均1.23m。礦(化)體產狀:300°/46°。
Ⅱ號礦(化)體順F4斷層破碎帶產出,賦存于二疊系下統茅口組灰巖、白云、砂巖、頁巖中,受Ⅱ-TC0301、Ⅱ-TC0401控制,地表出露長度約125m,其中Ⅱ-TC0301中礦體斜長0.92m,真厚度0.90m,Ⅱ-TC0401中斜長0.83m,真厚度0.82m,厚度0.82m~0.90m不等,平均0.87m。礦(化)體產狀:310°/45°
Ⅲ號銅礦(化)蝕變帶產于二疊系下統峨嵋山玄武巖中段斑狀玄武巖、致密玄武巖中,無工程控制,地表出露長度約220m,具孔雀石化。
Ⅰ、Ⅱ鉛鋅礦(化)體的礦石均以原生硫化礦石為主,氧化礦次之。礦石礦物成份為方鉛礦、閃鋅礦、菱鋅礦、鉛礬等。脈石礦物為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等。礦石破碎,結構松散,呈網脈狀、角礫狀、條帶狀、團塊狀賦存于碎裂白云巖層間破碎帶中。閃鋅礦多為褐灰色沿節理裂隙浸染,裂隙密集處呈網脈狀;方鉛礦為鉛灰色,呈星點狀、細小團塊狀與閃鋅礦共生;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它形不等粒結構,充填交代結構,浸染狀、角礫狀、塊狀構造。礦石礦化不均勻,貧富不均。
Ⅲ號銅礦(化)蝕變帶以孔雀石為主,其次是斑銅礦、偶見輝銅礦、自然銅等金屬礦物。孔雀石呈薄膜狀附于裂隙表面。偶見斑銅礦、輝銅礦呈星點狀分布于玄武巖裂隙、孔洞中。
Ⅰ鉛鋅礦化體經取樣化驗分析Pb品位12.40%,Zn品位9.10%。Ⅱ鉛鋅礦化體經取樣化驗分析Pb品位5.1%,Zn品位5.13%。
Ⅰ號鉛鋅礦化體礦(化)體產于寒武系下統與震旦系燈影組接觸帶上,礦(化)體沿斷裂破碎帶充填成礦,并主要受構造控制。礦石具重晶石化、螢石化及石英巖化,與礦化關系密切,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Ⅱ鉛鋅礦化體產于二疊系下統茅口組灰巖、白云、砂巖、頁巖中,礦(化)體沿斷裂破碎帶充填成礦,并主要受層間破碎帶控制。礦石具重晶石化、螢石化及石英巖化,與礦化關系密切,是重要的找礦標志[4-6]。
Ⅲ號銅礦(化)蝕變帶賦存于峨眉山玄武巖的構造破碎帶中。圍巖為致密塊狀、斑狀玄武巖。控礦構造主要為北東南西向斷裂。礦石具孔雀石化、硅化、高嶺土化、綠簾石化,與礦化關系密切,是重要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