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愛娜,湯士勤,彭 雙,王韶霞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量不斷擴大,在這一背景下,如何保證礦產資源的持續供給,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基礎。我國是全球礦產資源大國,隨著全球礦產資源供應越發緊張,礦產價格不斷上升,礦產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擴大,礦產行業回報率不斷增加,從而極大促進了我國礦產產業發展。
整體來看,我國內蒙古地區礦產資源儲量較大,找礦發展空間廣泛。但經過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六十年代末期、七十年代末期以及本世紀初四次找礦高潮后,礦產資源過度開發,找礦難度加劇。雖然進入新世紀后,國家加大了找礦勘查方面的投資,但只發現一些儲量相對有限的小型礦場。總的來說,深部找礦是我國礦產勘查工作主要發展方向[1]。
內蒙古位于西伯利亞板塊、塔里木板塊和華北板塊的交匯處,從太古宙以來,先后經歷了多次構造演化,巖漿活動較為頻繁,構造發育成熟,從而為成礦提供了相應的環境基礎。到2015年年底,自治區共發現超過140處金屬礦床,累計勘查到的金屬資源儲量達28.3億噸。其中,沉積變質型金屬礦總量近5萬噸,堿性巖漿型金屬礦總量達1.6億噸,沉積型金屬礦總量達67.3萬噸,矽卡巖型金屬礦總量達2.6億噸,火山-沉積型金屬礦總量達1.9億噸,熱液型金屬礦總量0.79億噸,褐鐵礦總量達57.4萬噸,風化琳濾型金屬礦總量達88.2萬噸,成礦原因不明的金屬礦總量達1.1萬噸[2]。
白云鄂博鐵-釩-稀土礦床是世界級礦床,當前,世界范圍內尚未發現類似規模的礦床。該礦床分布在我國內蒙古中部的包頭市白云鄂博區,并由東、西、主礦三個小型礦床構成,當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達1.6億噸,占該區鐵礦石礦產資源總量的一半以上,是包頭鋼鐵集團生產原材料的主要來源地。
該礦床位于華北板塊北部的白云鄂博中-新元古代裂谷帶,礦床成礦與17億年前中元古代時期的巖漿噴發、侵入活動有著直接關系。
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開采工作,截止到2017年年底,該礦礦產資源儲量達1.3億噸,已經開采的礦產資源,占該礦床礦產資源總量的17.2%。其中,主礦床開采總量達1.2億噸,占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的35.8%;東部礦床已經開采礦產總量達1.2億噸,占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的43.6%。當前,西部礦床尚未進行任何開采活動[3]。
沉積變質型礦床是我國內蒙古地區主要礦產,同時也是我國主要的鐵礦類型。當前,已經探明的該類礦床總量達70多個,礦產資源總量占全區礦產資源總量的16.99%,多分布于我國內蒙古中部的固陽、包頭、烏拉特旗等地區,少部分分布在內蒙古東部奈曼旗等地。該類礦床成于太古宙時期,分布在烏拉山群、色爾騰山群,其成礦和中-晚太古代巖漿侵入有關直接關系。
矽卡巖型礦床是僅次于沉積變質型礦場的金屬礦。當前,內蒙古地區該類礦床數量總共24個,占全區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的9.34%。基本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的克什克騰旗、內蒙古西部的拉善左旗等地區。矽卡巖型礦和燕山期酸性巖漿侵入有著直接關系,且一般和銅、鋅等金屬礦所共生,占全區已探明礦產總量的74.28%,當前,剩余未開采總量近1.8億;朝不楞中型鐵鋅多金屬礦床已探明儲量達0.23億噸,占全區已探明的該礦總儲量的7.4%。
當前,內蒙古自治區內已探明的火山-沉積型礦床數量共8個,且主要以中興礦床為主,已經探明的該礦礦產資源總量占全區鐵礦石儲量的6.76%,并主要分布在我國內蒙古地區東部的巴爾虎旗、阿巴嘎旗等地。其成礦期為華力西旗、中元古代。在華力西旗,主要成礦為謝爾塔拉鐵鋅礦床,已經探明的該類礦產總量達0.75億噸,占全區已探明該礦總量的39.23%,截止到2015年,仍未進行有關的開采活動。中元古代期的礦床,主要有白云敖包礦床,已經探明的該類礦產資源總量達0.74億噸,占全區已經探明的該類礦產資源總量的38.92%,當前未開采的礦石資源總量為0.68億噸[4]。
當前,內蒙古地區共探明該類鐵礦床總數為9個,主要分布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烏拉特旗,占全區已經探明的礦產總量的2.8%,該礦成礦和中-晚元古代海相基性-中酸性火山巖漿活動有著直接關系。當前,主要存在東升廟多金屬鐵礦床和霍各乞多金屬礦床[5]。這當中,霍各乞多金屬礦區已經被探明的礦石資源總量達0.48億噸,占全區該類礦產已經探明總量的61.5%;東升廟礦床資源總量達0.18億元,占全區該類已經探明的該類礦產資源總量的23.93%,當前尚未進行任何開采活動。
當前,內蒙古地區共探明該類礦床12個,且主要以小型礦床為主,占全區已探明的該類礦產資源總量的2.51%,當前主要有額濟納旗黑鷹山鐵礦、阿拉善右旗寬灣井鐵礦。寬灣井鐵礦總量達0.23億噸,占全區該類已探明的該類礦產資源總量的32.85%。黑鷹山鐵礦礦產資源總量為0.32億噸,占全區該類已經探明的該礦資源總產量的46.2%。該礦成礦和華力西期、燕山期的巖漿活動,有著直接關系。當前,內蒙古區全區范圍內,不明成因鐵礦共14個,且以小型鐵礦為主。已探明的熱液型礦石總量達1.1億噸,占全區已探明的該類礦產資源總量的4.03%。
通過對內蒙古地區鐵礦成礦條件的分析認為,該地區成礦期集中在太古廟期,特別是中-晚太古代是沉積-變質型鐵礦的主要成礦期;而中-晚元古代的酸性巖漿和白云鄂博式鐵礦成礦有著直接關系;華力西期間、燕山期是第三個礦區主要成礦階段[6]。
太古宙地層作為沉積-變質型鐵礦主要巖層,主要分布于華北板塊的北部地區,也就是阿拉善旗以西、赤峰以東的地區。雖然該地區找礦工作面臨著諸多限制和困擾,但航空磁測發現仍存在很多航磁低緩異常的情況,尤其是內蒙古中部地區,也就是大青山-烏拉山-狼山-千里山和阿左旗的雅布賴山,如果有航磁異常的情況,應當引起有關人員的關注。
白云鄂博式鐵礦是在特殊環境、特殊時間段以特殊形式形成的特殊鐵礦,因此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廣泛關注,并撰寫了大量的理論文獻,但關于礦床有關的資料仍處于相對空白的狀態,類似的礦床未被發現,所以,應當將各類礦床作為今后找礦工作主要發展方向。
與中-晚元古代海底火山活動有著直接關系的火山-噴流沉積型礦床是內蒙古地區主要金屬礦床,廣泛的分布于內蒙古地區的固陽、武川、烏拉特旗地區,尤其是烏拉特旗一代,該類礦床找礦發展空間極大。
我國內蒙古地區成礦時代較多,找礦空前較大。本文根據我國內內蒙古地區礦產資源特點,對其資源類型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同時對該地區找礦工作發展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工作。隨著我國找礦技術、設備的不斷發展,以及資金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內內蒙古地區礦產找礦工作,將獲得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