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峰 來杰鋒 傅燕燕 倪 偉 施維群
施維群,主任中醫師,浙江省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 余年,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各類肝病,尤其對肝膽病疑難雜癥的診治有著獨特的辨證思維,擁有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療效顯著。肝性腦病是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征,其原發病有重癥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發性肝癌以及其他終末期彌漫性肝病等,其中以肝硬化患者發生肝性腦病最多見,約80%[1]。肝性腦病依據其癥狀、體征,歸屬中醫“昏迷”“肝厥”“急黃”等范疇,“黃如枳實,藏氣敗于中”,“目眩上視,目內陷”是內經對肝性腦病癥狀的直接描述。施老師認為肝性腦病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機體肝病日久,正氣虧虛,日久耗傷氣血,復感濕熱穢濁之邪,侵犯中焦,膠著不化,造成臟腑氣機逆亂,清竅不升,穢濁不降,故在治療上要標本兼治,暢達氣機兼以祛邪。現總結如下以饗同行。
1.1 臨床表現 肝性腦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起病可急可緩,早期多出現性格、行為改變,后出現撲翼樣震顫,智力、精神障礙等。
1.2 病因病機 施老師認為該病病位以心、腦為主,病變波及肝腎,氣機逆亂是其主要病機。氣機是臟腑的功能活動,其形式概括為升降出入,而機體由于肝病日久,復感濕熱穢濁之邪,侵犯中焦,膠著不化,造成臟腑氣機的嚴重失調——氣機逆亂,氣血津液等化生和輸布障礙,痰、瘀、火、熱等邪產生,同時邪毒彌漫三焦,蒙蔽清竅。心藏神,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為清竅,心神受邪侵犯,則神明不用,患者出現昏迷、精神錯亂、睡眠障礙、行為失常等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關于肝功能衰竭使異常代謝物質蓄積,特別是內毒素的產生、吸收、彌漫致使血液生化平衡遭到破壞的認識有一定程度的類同[2]。
2.1 分消濕熱 蕩滌穢濁 肝性腦病初期濕熱郁結,氣機不暢,心神失養則精神改變。濕為重濁黏膩之邪,容易影響氣機流通,熱為陽邪,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而陽氣受傷更甚,正如薛生白所言:“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熱交合,其病重而速。”在治療上,單純清熱和祛濕不能達到分消濕熱,濕去熱退的目的,而且清熱藥又易助濕,祛濕藥又易增熱,容易顧此失彼[3]。施老師承襲前賢經驗,運用辛開苦降之法,辛苦寒溫并用,辛溫發散為陽,如半夏、菖蒲等,有發散、升陽的作用,可以化濕;苦寒清泄為陰,如黃芩、大黃等,有清熱、降泄的作用,可以清熱,一辛一苦,一陰一陽,不僅能使濕熱并除,又能避免辛溫太過傷陰助熱,苦寒太過耗陽助濕,辛開苦降,使濕熱得以分解,中焦穢濁之氣得以開化。施老師自創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治療肝性腦病[4],與此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施老師強調,臨床之中,亦需根據濕重于熱、熱重于濕、濕熱并重不同證型,酌情調整辛苦藥用量,隨證治之。
2.2 升清降濁 暢達氣機 據臨床觀察,凡肝性腦病患者,都不同程度出現頻繁嘔吐、呃逆或便意頻等消化道癥狀,稱之為“三危癥”,這些癥狀正是陰陽離決前夕,氣機逆亂的臨床標志[5]。施老師認為,脾胃乃機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若脾升胃降,則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正如《醫門棒喝》言:“升降之機者,在乎脾胃之健。”肝性腦病患者水濕、氣滯、血瘀、痰凝等邪膠著不化,致使機體氣機逆亂,蒙蔽清竅,而肝與大腸相通,大腸傳化糟粕功能失常,濁氣無法化成于下,反隨氣機逆亂上犯于元神之府,辛開苦降之法,其調達氣機,恢復氣機升降功能,針對肝性腦病的氣機逆亂的主要病機,辛開苦降法集辛苦一體,辛味藥如厚樸、枳殼、陳皮等,能理氣健脾開痞;苦味藥如黃芩、黃連等,能降胃清熱泄痞。辛熱藥與苦寒藥配伍,一辛一苦,一熱一寒,辛者開散升浮,輕清向上;苦者通泄通降,重著向下。升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亦寄開散,使中焦痞結得開,氣機升降相宜,氣化復常。
患者王某,男,65 歲,兩年前診斷為酒精性肝硬化并發肝性腦病,曾反復住院8 次,神志不清,大便偶有潛血(++),門冬氨酸鳥氨酸治療后多次復發。2017 年10 月15 日初診,癥見患者面色青黑,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大便干,2 天1 次,脈弦緩,苔黃膩,辨證為肝氣郁結,濕熱穢濁之氣壅塞中焦,治以透解郁熱,清熱利濕,升清降濁。治療以升降散合四逆散加減。擬方:白僵蠶15g,蟬衣6g,制大黃10g,柴胡、白芍各9g,枳實15g,桂枝6g,菖蒲20g,川芎9g,葛根15g,牛膝9g,甘草6g,共7 劑,水煎服,1 天1 劑,分2 次溫服。10 月22 日二診:癥見患者胡言亂語減少,情志較前改善,大便稍干,舌紅,黃膩苔漸化,脈弦,施老師認為此時肝郁得解,濕熱穢濁漸退,由于患者患病日久,正氣虧虛,于前方基礎上加入黃芪20g,制大黃減量為6g。11 月5 日三診:患者神志較清晰,偶可見胡言亂語,病情好轉,舌脈同前,仍按前方出入,加炒雞內金9g,沉香曲8g。后按此方隨診加減3 個月,患者癥狀明顯改善。
按:患者肝病日久,正氣虧虛,致肝氣郁結,損及脾腎,脾氣不升,穢濁之氣壅塞,出現肝郁化熱,濁邪內阻,清陽不升的證候表現。方中用辛開苦降之法,取升降散之意,四逆散透解郁熱,上升藥用桂枝、川芎、葛根、蟬衣等,重用菖蒲,下降藥用牛膝、枳實等,重用制大黃,升降相因,調暢氣機,開化中焦穢濁之氣,氣機逆亂得以調順,則患者神明自清。
肝性腦病是肝功能衰竭過程中出現的危重癥之一,中醫辨證論治有明顯優勢,隨證加減,使機體氣機調暢,臟腑協調,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施老師認為肝性腦病病位在心和腦,病變波及肝腎,由于穢濁之邪侵犯中焦,膠著不化,機體氣機逆亂,邪毒彌漫三焦,蒙蔽清竅所致。涉及多臟腑、多系統之證,病因紛繁復雜,但其主要病機為氣機逆亂。該病預后惡劣,“三危癥”是其危險的信號,其治療原則以迅速改善消化道癥狀,特別是控制“三危癥”的發生為重要環節。辛開苦降之法,將辛溫與苦寒兩種藥性相反的藥物配伍使用,一辛一苦,一升一降,相互為用,起到平調寒熱、調暢氣機、協調臟腑的作用,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調節,協調陰陽的思想。臨床上靈活運用辛開苦降之大義,能迅速改善癥狀,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