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由人工制造出來的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智能,是在計算機科學、控制論、信息論、決定論、神經心理學、哲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自1956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舉行的首次人工智能研討會上提出相關概念后,AI取得了迅猛發展,與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一起被譽為20世紀三大科技突破。作為一門綜合性前沿學科,AI廣泛應用于經濟、軍事、醫學及生活中。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革新(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新技術不斷涌現)及“大數據”時代來臨,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及重要性亦日益凸顯。本期特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金希副主任醫師撰寫《人工智能在消化領域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歡迎關注。
細胞移植療法是新世紀醫學迅速發展的領域之一。在中樞系統中,尤其在退化性疾病如共濟失調、小腦萎縮、帕金森病和多發性硬化癥等疾病的治療中已經顯示出了一定效果。單核巨噬細胞是一種受趨化作用影響的免疫細胞,可伸出偽足沿濃度梯度向趨化因子部位聚集。研究發現,單核巨噬細胞既可作為載體細胞又可作為治療細胞移植于蛛網膜下腔。那么,移植的細胞是否會受到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本身趨化作用的影響,向病變部位集中從而發揮作用?如何跟蹤和觀察移植細胞在體內的分布和演變呢?溫州醫科大學陳功等選擇氟-脫氧葡萄糖(18F-FDG)標記單核細胞,分別移植到中樞系統局限性病變阿爾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AD)APP/PS1雙轉基因模型小鼠的側腦室以及彌散性病變腦膜炎模型兔的蛛網膜下腔,并采用PET/CT檢查進行細胞示蹤,在活體上觀察植入單核細胞在中樞系統內的分布和演變是否受到趨化作用的影響,從而為細胞移植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國家癌癥中心《2018年全國最新癌癥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約27.89萬例,占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16.51%;死亡病例約6.60萬例,占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的7.82%。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主要發生在乳腺末梢導管小葉單位,然后進展延伸到乳腺導管小葉系統。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我國DCIS的檢出率日益上升,達到了7.8%~18.8%,約占乳腺癌新發病例的20%~30%。臺州學院醫學院周軍等從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公共基因芯片(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數據庫中下載包含乳腺癌的基因芯片,對其進行差異表達基因的篩選和趨勢分析,探討可能與DCIS浸潤性進展相關的基因,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其中宮頸鱗癌最為常見。據統計,2018年全球新發宮頸癌57萬例,其中約31萬例婦女死于宮頸癌;而術后腫瘤復發及轉移是導致宮頸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近年來研究表明,術中麻醉藥及麻醉技術可能對惡性腫瘤細胞的生物學行為有影響,從而影響患者預后。目前關于吸入性麻醉藥對宮頸鱗癌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尚不清楚。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張文文等觀察吸入性麻醉藥(七氟醚、異氟醚)對宮頸鱗癌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等生物學行為的影響,以期為宮頸癌患者術中選擇安全的麻醉藥提供實驗依據。
本期還刊登了其他精彩文章,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