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愛讀書的人對書總有特殊的感情。古往今來,熱愛讀書的人不計其數,對讀書的說法也有種種,列寧說“書籍是巨大的力量”,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陳壽說“一日無書,萬事荒廢”,孟子則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書籍幫助許許多多的人獲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讀書人沒能真正認識到讀書的意義,自己沒長進,反而厭恨書籍坑害了自己。南北朝時,梁朝的梁元帝就是這么一個。
梁元帝蕭繹是個愛讀書的人,常常讓身邊的人晝夜不停地為他讀書,即使睡著了,他手里也還拿著書卷。而如果為他讀書的人讀錯了或者故意漏讀欺騙他,他就會馬上驚醒——可以說,此人的確是個超級書迷了。
公元554年(梁元帝承圣三年),北方的西魏軍隊進攻江陵(梁元帝即位后,不肯回都城建康,江陵成為事實上的都城)。江陵眼看難保了,梁元帝命令舍人高善寶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全部燒毀,又把寶劍折斷,嘆道:“文武之道,今晚全完!”有人問元帝為什么要燒毀書籍,元帝說:“我讀書萬卷,還落個今日亡國的下場,所以燒了它們!”(見《資治通鑒》第一百六十五卷)
梁元帝讀書這么勤奮,緣何會落得如此下場,甚至產生“書籍誤我”的感覺?分析起來,梁元帝讀書不外乎兩種情況:要么讀書方法不對頭,要么讀錯了書。
讀書方法不對頭,讀得再多也是消化不良,無以致用。書或許是好書,可惜讀書的人只帶了眼睛沒帶上大腦(或者大腦容量不足),再好的書也是耳邊風一般,什么痕跡也沒留下。這種情況在所謂的“讀書人”當中并不鮮見。比如,當年高考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候,不乏這樣的學生:每天起早摸黑苦讀狠讀教科書,拿起書本可以倒背如流,答起試卷卻無從下手或離題萬里。眾多的事實表明,讀書是講究方法的,沒有好的方法,書籍中的營養不會自動跑進你的大腦。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需要的是“善讀”。陶行知也說過:“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而沒有方法的“死讀書,讀死書”,只會把人讀成毫無實際能力的書呆子。
讀錯了書的情況,也是不鮮見的。比如,梁元帝是個政治人物,應該飽讀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經典,然而,他可能只把讀書當作娛樂休閑,也許看的只是大量的風花雪月或者玄談之類,根本就無益于施政。如此,你不可否認梁元帝是讀了萬卷書,然而,這些書又的確沒有使他改變什么。歷史上有些亡國君主,詩文寫得特別好,治國卻一塌糊涂(比如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你能說他不讀書嗎?這樣的讀書,其實已淪落到“不務正業”之列,哪里值得提倡?這就好比現代某個高中生,讀了萬卷武俠、言情,卻在高考中失利,你能怪罪書籍都是無用的嗎?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干哪一行就該認真讀好哪一行的書(其他只能當業余愛好處理),這樣才能讓書籍有個“致用”的機會。
書須“善讀”方有益。讀書多不等于知識多,更不等于各方面能力都很強。一個人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得益于書籍,一部分得益于實踐,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方法不對頭,思維沒跟上,日日與書為伍又何益?以為多讀了幾本書就可以包打天下,成為“萬能之士”,那可真是冤枉了書籍。那種以為讀了幾本書就必須達到某種效果,萬一不如意就遷怒于書籍的人,我看還不如別去讀書——書可擔當不起這個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