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方法。采用17 cm×40 cm×0.04 cm 或 18 cm×42 cm×0.04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裝袋。菌長滿并熟后,在出菇室內碼成菌墻,解開兩端扎繩。
2.生產優勢。該方法方便管理,例如噴水、解口、疏蕾、采收都很方便,塑料大棚生產多采用這種方法。
1.栽培方法。采用17 cm×33 cm×0.04 cm 或 18 cm×35 cm×0.04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裝袋。菌絲長滿并熟后,移入出菇室。出菇室內擺放有層架,層架層與層間隔0.5 m,一般設5~6層,層架行距80 cm,每層放菌袋2~3層,出菇面朝外。目前反季節冷房生產白靈菇多采用這種方式。
2.生產優勢。該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單位、體積投料量大,便于集約化大生產。
1.栽培方法。將發好菌的長菌棒一切為二,短菌棒直接覆土,畦深20 cm,用水灌透,將菌棒接種的一面向上排入畦中,覆一薄層濕潤菜園土,厚1~2 cm,采用前述方法使其顯蕾出菇。
2.生產優勢。該方法生產的白靈菇子實體大、產量高、保鮮期長,能比常規栽培的白靈菇產量高出1倍以上。
1.特征。毛霉是一種好濕性真菌,接種初期時間不長便在菌袋口長出灰白色粗壯稀疏的氣生菌絲,菌絲生長很快。毛霉廣泛存在于土壤和空氣中,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在接種過程中,若不注意無菌操作或不注意環境衛生,則極易發生毛霉。
2. 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環境衛生,切實注意保持培養室、栽培室及周圍環境的衛生;二是培養料滅菌應徹底;三是接種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四是注意檢查料袋有無破損,破損料袋不能用。
1.特征。曲霉廣泛存在于土壤、空氣及腐敗的有機物上,主要靠氣流傳播,是侵染的主要途徑。曲霉對溫度適應范圍廣,并嗜高溫。
2.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環境衛生,降低接種室、發菌室空氣濕度;二是培養滅菌應徹底。
1.特征。菌絲初期白色,可形成圓形菌落,外觀略呈粉末狀。隨著菌絲生長,顏色由白逐漸變為綠或藍。老菌落表面常交織形成一層膜狀物,覆蓋在培養料面,使之與空氣隔絕,并能分泌毒素,使食用菌菌絲體致死。
2.防治方法。一是注意環境衛生;二是調節好培養料酸堿度;三是局部發生可用克霉靈溶液注射。
1.特征。木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是食用菌生產中的一種主要病害。培養料受侵染后,初期菌絲呈白色,纖細致密,形成無固定形狀的菌落。之后從菌落中心到邊緣逐漸產生分生孢子,使菌落由淺綠色變成深綠色霉層。菌落擴展很快,特別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幾天內綠霉即可侵染整個菌袋。
2.防治方法。一是菇房濕度不能過高,并保持清潔衛生,通風良好;二是菌種袋感染綠霉可用克霉靈溶液注射。
鏈孢霉常發生于6—9月的高溫高濕季節。這是一種頑強速生的霉菌,培養料受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紅色或粉紅色的霉層。
1.發病條件。一是溫度。鏈孢霉菌絲在4~44 ℃下均能生長,25~36 ℃生長最快,因此在6—9月高溫季節極易發生。二是濕度。鏈孢霉在食用菌適生含水量范圍內生長迅速,含水量在40%以下或80%以上,則生長受阻。三是空氣。鏈孢霉屬好氣性微生物,在缺氧時,孢子不能形成。
2.防治方法。一是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求,從各個環節杜絕雜菌侵入。二是對培養室、接種室用克霉靈、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或用硫磺、甲醛薰蒸。三是對污染鏈孢霉的菌袋,挖坑將其沉埋或燒毀。
黃色斑點病是因為噴水時直接將水噴到了子實體上產生的病害。正確方法是將噴霧器噴頭往上噴出細霧以增加空氣濕度。
腐爛病是因為氣溫過高,造成子實體生長不良、腐爛而死的病害。出菇期菇棚內溫度保持在15~28 ℃是較好的預防措施。
白靈菇出菇期蟲害一般有菇蠅、菇蚊、跳蟲等,多于春季氣溫回升時發生,嚴寒冬季發生很少。一旦發生,可在棚內噴灑高效低毒的殺蟲劑防治。
商品菇質量欠佳的原因:一是個頭不足。培養料營養不良;出菇采收時間過遲造成一頭菇片過大,另一頭菇片偏小;培養料水分少,造成菇片偏小、個頭不足;疏蕾過遲,浪費了過多的營養。二是棚溫控制太高,菇片生長迅速造成菌蓋偏薄。三是通氣不良及疏蕾過遲、光線過弱造成菌柄細長。四是菌蓋色澤發暗,多是因為棚內濕度過大造成,合理的濕度應為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