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縣沼氣服務站 楊國峰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是一項重要內容。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是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保障,它不但與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密切關聯,還是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所以注重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責任重、意義大。
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業生產較以前有大幅度提高,雖然經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出現了增長趨勢,但分散化的小農生產方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目前,廣大農民都是“50后”“60后”“70后”,其科學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重數量不重質量,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思想根深蒂固,“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的意識淡薄。
一是重化學防治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二是農藥用法不科學,即不對癥下藥,施藥時間不當,農藥配制隨意性大,農藥用量偏大、用藥次數偏多。三是有些農民為片面追求利益,使用限用高毒農藥灌根防治地下害蟲,輕者農藥殘留嚴重超標,重者成為毒蔬菜。四是大量施用農藥、化肥造成了土壤有毒有害物質的大量殘留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一是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會出現保鮮包裝、有害包裝袋包裝、催熟劑應用等有害物質污染。二是農產品在儲藏過程中出現霉變,產生黃曲霉素等有害物質。這些霉變產品直接食用,或被不法商販處理變賣到消費者手中。三是農產品在加工銷售過程中,違規使用防腐劑、添加劑、增白劑、強筋劑、催熟劑、著色劑等添加劑,食用后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
潛在危險的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引進、推廣與應用不經過安全試驗,直接進行生產與銷售,對健康具有潛在的威脅。
通過政策扶持,加快土地流轉步伐,促進規模生產的形成,加速“公司+農戶”的模式形成,建立供需雙方共擔風險機制,有利于在生產過程中對農產品安全的防范和控制。
開展農產品有害殘留物質的安全風險評估和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構建新型食品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和環境預警機制,做到“防治有方”。
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嚴格制定農產品流動環節的質量追溯制度,做到生產、加工、銷售一戶一碼,檢驗合格后有序流動,一旦發現質量問題,要進行召回而不危害社會;哪個環節出現問題,追究哪個環節的責任。
加大對檢驗檢測機構建設的投入,保證檢測機構正常開展檢測工作。加強檢測機構檢驗人員的業務培訓,以適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任務要求。建立農技推廣人員隊伍,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隊伍,對農產品進行時時檢測,及時處理農產品質量在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
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方針,科學施用農藥;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前提,科學搭配使用化肥,做到盡量減少農藥、化肥對農業生產的污染,減輕對環境及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
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加大種植業生產經營型和專業技能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注重全民健康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內容的知識講解, 提高農業生產新型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意識。
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一方面,加大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推廣應用投資力度,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另一方面,通過“輪作休耕”保護農產品賴以生存的土壤。通過環境治理,減少了污染和促進了生產,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產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