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縣在沒有農民專業合作社之前,全縣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完全靠農戶自己銷售;二是依靠個體商販收購。第一種方式只適用于有少量剩余農產品需要出售的農戶,如農產品過多就有可能出售不完,形成浪費。第二種方式農戶沒有主動權,只能等待,也有可能形成浪費。2013年泌陽縣委、縣政府經過各方面的認真考察,成立了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
泌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初期有如下特點:一是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村內種糧大戶或村內能人創辦,一部分由當地基層政府組織和當地龍頭企業牽頭創辦。他們的農產品銷路和銷售價格都比一家一戶可供選擇的范圍大得多,比起一家一戶時的年收入要高出很多。二是主要農產品以當地比較有特點的農產品為主,為了擴大規模、加強實力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一般要集中經營相同者共同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比較重視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并且在生產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初加工和銷售等相關業務。
泌陽縣委、縣政府為了帶領農民致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人,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減免企業所得稅;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社員生產的農產品免收增值稅;三是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四是一般納稅人從合作社購買農產品增值稅可以抵扣13%。
目前,泌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立了1228家,成規模的有123家,覆蓋了種植、養殖、林果等各個方面,主要集中在畜牧、林果等支柱產業。有些大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產前統一購買農業資料,產中提供種植技術,產后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銷售農產品。
由于大多數農民對合作社心存疑慮,一些人對合作社的功能、作用、合作機制不甚了解,因而合作意愿不充分,參社的意識淡薄。還有一些人創建合作社目的不純,偏離了建社的初衷。建社是為了解決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實際困難,使農民走向市場、增加收入。但有一些人聽信所謂的能得到國家財政直接補貼,便以村組干部、家庭成員湊人數成立合作社。這種合作社徒有形式而沒有真正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是為了成立合作社而成立合作社,合而不作,成為“空殼合作社”。
泌陽縣有的農民合作社資金數額只有幾萬元、十幾萬元,難以達到幫助農民擴大規模、推動產業化經營、參與市場競爭、增加收入的宗旨,甚至自己的基本生產經營活動都無法開展。
合作社有的是一家、有的是幾家簡單的組合,沒有職責分工,功能上不能進化。
合作社產權關系不清,法規法制不全,合作社管理體制混亂,服務功能不足。
利用媒體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讓農民徹底了解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好處及作用,增強其合作意識,自覺、自愿、自發地組建合作社。
一是鼓勵超市、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共謀發展,實現多渠道、多領域、多層次聯合。二是加強對合作社負責人、工作人員進行強化培訓,造就一批懂技術、懂市場、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三是讓農民學會嚴把質量關再鼓勵農民抓緊注冊商標,運用商標開拓營銷,擴大銷路。四是政府部門要多為合作社提供商機。
政府部門決不能再讓那些有成立合作社就可以套取國家資金想法的人一哄而起,成立一些“空殼合作社”。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做到推動而不強求、引導而不包辦、參與而不干預、指導而不主導、扶持而不代替,穩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空殼合作社”在泌陽縣也有存在,2018年全縣就已經開始進行摸底調查,對有問題的合作社將核查具體情況,依法依規分類進行清理整頓。
建立市、縣、鄉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以利于農戶轉包、出租、轉讓、互換、入股等形式發展合作生產,方便產業結構調整,使政府獲得真實的交易信息,方便落實支農補貼政策。
建議政府部門出臺保留編制、職位、工資,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才到專業合作社工作或入股。
增強政府機關的服務功能,明確界定產權,規范相關法律規章制度。
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需求特點,創新金融服務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傳統優勢、資源優勢,圍繞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科學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項目和發展方向,努力營造農民專業合作社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政策環境,使泌陽縣農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