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縣地處中原腹地,自然、社會、人力資源豐富,全縣常年糧食種植面積8.49萬hm2,其中,小麥面積4.7萬hm2,總產達35.6萬t,平均單產500 kg左右,冬小麥的增產潛力很大。但是調查發現,南樂縣仍存在“耕層過淺”等制約小麥再高產的幾大障礙因素。為此,根據生產實際,筆者特提出應對措施。
近年來,小麥生育期極端天氣頻頻發生,有個別農戶科技意識不強,選種隨便,輕信廣告和個體商販宣傳,濫選不適品種,結果造成減產。還有個別農戶不按專家推薦引用良種,用自留種,結果造成小麥純度低、品質差,產量低。
耕層過淺是小麥后期倒伏隱患之一。據全縣36個點耕層深度調查,近20%的地塊僅10~12 cm,比10年前的20 cm耕層淺1/2,嚴重抵制小麥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據調查,南樂縣東韓張鎮、張果屯鎮、福堪鎮旋耕面積較大,占種麥面積的90%以上。旋耕地塊耕層更淺,抗旱、抗寒能力差。
一是重無機輕有機,部分農民連年只注重無機肥的施用,而忽視有機肥的施用;二是養分配比失調,重視氮肥,較輕視磷鉀肥,忽視微肥;三是底肥施用復合肥量不足。
近年來,南樂縣小麥普遍存在播期偏早現象,由于氣候變暖,冬前積溫多,越冬期推遲,加之墑情好,致使小麥發生旺長,有后期倒伏的危險。
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部分農民“重蟲輕病”,并且防病偏晚。往往在小麥起身拔節后期、病狀表現明顯、甚至造成危害時才進行防治。實踐證明,這時防治效果較差。見蚜蟲就防,見白粉病就不防,認為不影響產量。如寺莊鄉古念村2018年小麥后期白粉病發生嚴重,但沒有進行防治,導致小麥千粒質量降低,產量降低。
有機質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它對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狀況均有重要作用。通過下鄉指導、技術培訓,了解到近德固鄉佛善村、常莊及寺莊鄉古念村、西邵鄉五花營、寨里等村使用有機肥數量較多,地力水平較高,小麥平均產650 kg/667 m2。
良種是奪取小麥高產的內在因素,是最基礎、最關鍵的因素之一。要實現小麥高產優質,必須按照“專家推薦,市場認可,農民適種”的原則,選用高產、優質、抗倒、抗病的品種。適宜南樂縣種植的品種主要有周麥22、周麥16、百農4199、百農207、濮興5號等,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有新麥26、鄭麥369、豐德存麥5號等。根據南樂縣實際情況,針對寺莊鄉、西邵鄉部分沙質土壤,慎用抗倒春寒能力差的品種。2018年4月2—7日遇晚霜凍害天氣,致使全縣部分小麥遭受到嚴重的凍害,出現半截穗、光稈現象,有的幾乎絕收。
對糧田應進行機械深耕,打破犁底層,逐年加厚活土層,直至25 cm。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強小麥抗旱抗倒伏能力,提高糧田綜合生產能力和減災抗災能力。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滿足小麥高產對不同養分的需求。在播種前對麥田進行取土化驗,根據土壤綜合肥力狀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小麥全生育期的施肥方案。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把氮肥、磷肥、鉀肥投入比例調整,增強小麥的抗逆能力,提高產量和品質。
適時播種,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的光能資源,制造積累較多的養分,增強抗逆性,為壯苗安全越冬,建立合理的群個體結構,為多成穗、成大穗和后期管理爭取主動。根據小麥品種特性確定適宜播種期,一般半冬性品種在10月5—15日播種。推廣精量勻播技術,以低群體壯個體的栽培模式,解決群體和個體的生長發育矛盾。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種子用量,降低生產成本,而且使群個體生長發育協調,預防后期倒伏,是小麥高產栽培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南樂縣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呈加重趨勢,是制約小麥高產的瓶頸之一。對麥蚜、麥蜘蛛、銹病、白粉病、吸漿蟲、赤霉病等,應采取科學的防治方法及時進行綜合防治。在小麥生產中,要大力推行統一服務,示范點要統一供應優良品種,將秸稈還田、寬幅精播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氮肥后移和“一噴三防”等配套技術組裝集成推廣,在小麥生長的關鍵環節要統一開展技術指導,切實把良種良法的技術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