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年來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抓住這條主線也就抓住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以安陽市為例,研究分析安陽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中的做法和經驗,討論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建議。
近年來,安陽市扎實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農業產業集群培育、現代農業園區及都市生態農業發展、農業經營體系創新、農業生態保護等現代農業“五大工程”建設,農業結構持續優化、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業基礎地位持續加強,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市始終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建設高標準糧田2.2萬hm2,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在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情況下,全市糧食總產達到214.98萬t,糧食生產保持了豐產豐收、平穩有序。
2017年,安陽市優質強筋小麥收獲面積達到3.73萬hm2,占小麥總面積的1/5;以優質花生為主的油料面積達到3.33萬hm2;溫棚瓜菜等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8萬hm2,蔬菜總產380萬t;紅薯、谷子、中藥材等市場適銷的農作物規模進一步擴大。安陽市肉牛年出欄量2.42萬頭,牛肉產量3446 t;肉羊年出欄量51.86萬只,羊肉產量6337 t;奶牛存欄量0.85萬頭,牛奶產量3.54萬t。
安陽市培育壯大了眾品生豬、永達肉雞等9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集群銷售收入達到302億元。安陽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08家,面品、肉類加工、油脂等主導產業鏈條進一步拓展延伸,畜牧規模養殖水平達到85%,主食工業化率達到42%,糧油加工轉化率達到84%,農產品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全市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生態循環農業面積達到 3 萬 hm2,“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達到213個。農產品、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當前,安陽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53.8%,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農產品供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幾年,安陽市種地收入在農村家庭經濟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對于普通農戶來說,“小麥+玉米”的傳統種植模式,一年的凈收入也就是800元/667m2左右,“種一年地不如打幾天工”的現狀,嚴重影響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種植效益,助推農民增收。
安陽市農業資源是比較豐富的,是國家確定的優質小麥、棉花、油料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內黃縣的花生、尖椒、紅棗,林州市的核桃、板栗、小米,湯陰縣的有機食品,龍安區的無公害小雜糧等名優特農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目前大多是以“原”字號農產品進行銷售,儲運成本非常高,附加值比較低。
前些年,安陽市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產量,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耕地質量下降以及地下水超采、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農業生態環境已經亮起“紅燈”。安陽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屬于嚴重缺水城市,資源約束的弦越繃越緊。
2017年以來,安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河南省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部署,加快推進“四優四化”,積極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調優調強種養業結構,有力推動了全市農業的轉型升級。
根據市場需求和安陽市的優勢產業,全市制定了《安陽市推進種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項實施方案》(安政〔2017〕6號),明確了工作布局、目標任務、工作重點、主要措施,落實了工作責任,提出了全市種養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各縣(市、區)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總體部署,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制定出臺了適合本地實際的種養業發展規劃。林州市政府出臺了《林州市農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明確了優質雜糧、中藥材等5大特色產業;安陽縣政府出臺了《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0年)》,提出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瓜菌菜等6大優勢產業等;殷都區政府出臺了《現代農業2018—2020年發展規劃》,明確了“四區、三線、五園、八基地”的現代農業格局。
為了調動農民群眾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性,2016年,市級財政專門列支200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獎補資金,重點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給予獎補。與此同時,各縣(市、區)、鄉鎮紛紛制定獎補政策,引導和激勵群眾開展農業結構調整。林州市每年拿出財政資金2000萬元用于農業結構調整獎補,而且各鄉鎮也都出臺了相關獎補辦法;安陽縣和殷都區每年拿出獎補資金1000萬元用于支持種養業結構調整;湯陰縣政府出臺了《現代農業發展獎補辦法》,明確了農畜生產、都市農業、現代農業園區等8項具體的獎補政策;內黃縣對于新建設施蔬菜園區每個給予10萬~20萬元的獎補。這些獎補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政策導向作用,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動力。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全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積極通過發展模式的創新,引導農民群眾發展適合市場需要的對路產品。在優質強筋小麥的發展上,安陽市大力扶持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糧食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技術推廣+農戶”的帶動模式,發展訂單生產,推廣優質強筋小麥“鄭麥366”面積2.667萬hm2,每年向益海(嘉里)、中糧集團、五得利等國內加工企業銷售優質強筋小麥20多萬t,較普通小麥種植戶每667 m2多收入150元,每年為農民增加收入6000多萬元。目前,安陽市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達到4.67萬hm2,占小麥總面積20萬hm2的23%。同時,在優質花生發展上,以內黃縣星河植物油為龍頭,帶動優質花生基地建設;在蔬菜發展上,以內黃縣果蔬商貿城、蔬菜科技博覽園為龍頭,帶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冬春菜生產基地發展;在谷子發展上,以林州市洪河米業、湯陰縣鑫貞德有機農業公司為龍頭,帶動優質谷子基地建設;在紅薯發展上,以殷都區興洪薯業合作社、龍安區運保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帶動優質紅薯基地建設;在中藥材發展上,以大眾藥業、創新藥業、銀利科技為龍頭,帶動中藥材基地建設。通過示范帶動,全市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實現了產銷銜接,降低了市場風險,解除了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
優化區域布局,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分類施策、梯次推進。一是以內黃縣、安陽縣、湯陰縣等高標準糧田為重點,大力發展以優質強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推進專種、專收、專管、專儲、專加工,確保優質優價。二是以內黃縣、安陽縣和湯陰縣東部為重點,擴大以優質花生為主的油料作物種植規模,重點推廣“小麥+花生”一年兩熟的“以油促糧、雙優雙增”種植模式,促進優質花生產業發展。三是以內黃縣、安陽市市區及各縣城區周邊為重點,充分發揮好內黃縣果蔬商貿城等專業市場的集散作用和各類現代農業園區的示范作用,建設以日光溫室為主的冬春菜生產基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蔬菜,積極推廣“麥套尖椒”等成熟的間作套種高效栽培模式,提高種植效益。四是以林州市、殷都區、龍安區等西部崗丘區為重點,特別是在南林高速、安姚公路、大白線沿線及周邊和林州市山間盆地、丘陵低山地區,大力發展紅薯、谷子、油葵、豆類等特色作物和連翹、丹參、板藍根等中藥材,形成特色作物專業種植帶。五是以京廣線以西的太行山區和淺山丘陵區為重點,大力發展肉牛繁育,建立優質母牛繁育基地;以京廣線以東的平原區為重點,大力發展肉牛標準化規模育肥,建立肉牛育肥基地,同時搞好小尾寒羊和湖羊優質母羊基地建設,并在市區近郊建立鮮奶供應基地。
一是加快推進規模化經營。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主體,積極引導發展土地流轉、托管代管和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提升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全面完成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二是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圍繞病蟲害統防統治、“一噴三防”、農機深耕深松等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扶持、壯大安陽全豐航空植保、農飛客、標普農業等一批大型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逐步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加快農產品流通。加快推進內黃果蔬城、湯陰農產品商貿物流園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物流配送、產地農產品預冷設施等建設。抓好萬邦農產品物流園、中農聯農產品批發物流園、內黃果蔬城二期等市場流通項目建設,支持永達、眾品、益海嘉里等龍頭企業,推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加快構建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抓好供銷社“扁擔百百網”商務平臺等電商項目實施,著力促進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標準制定和示范建設。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規范和技術規程,扶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開展標準化生產,積極推行減量化生產和清潔生產技術,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二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落實部門監管責任,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鏈條。鞏固好內黃縣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積極創建湯陰縣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三是治理和修復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農村大中型沼氣建設水平,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全國領先的水平,因地制宜開展生態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深入開展碧水工程行動計劃,重點做好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養殖禁養區設置工作;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把農業清潔生產貫穿到整個農業生產全過程中。
一是加快產業化發展。繼續培育壯大優質小麥、高效蔬菜、生態有機農產品、優質畜產品等優勢主導產業,擴大基地規模,形成規模效應,促進產業升級。重點培育壯大永達肉雞、眾品生豬、樂比樂飲品、安良全豐面品、源康家禽等農業產業化集群。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糧食、畜牧、蔬菜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業資源由初級加工、粗加工向終端產品、精深加工延伸。重點提升湯陰縣、內黃縣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帶動能力,推進林州市、安陽縣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建設,盡快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一批產業加工園區項目,拉長產業鏈條,促進農業資源就地轉化增值。三是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立足區域特色和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安陽縣優質強筋小麥,林州市優質小雜糧、中藥材,湯陰縣有機食品、優質畜禽,內黃縣優質果蔬、花生、尖椒,龍安區花卉苗木等特色品牌。鼓勵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等,增強和擴大安陽市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加強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技術創新戰略合作,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團隊。著力突破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物育種、生態環境修復等關鍵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持安陽市農科院與深圳華大基因公司開展深度合作,申報建設國家谷子育種工程技術中心。加快國家級航空植保實驗室、航空植保院士工作站建設。依托安陽市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通過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農業高層次、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