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婷 長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綠園監督管理所
食品安全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以及社會的發展和穩定,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食品更加具有創新性,種類繁多,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需求。因此,食品安全的治理模式也應當與時俱進。本文在對我國當下食品安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對策,希望能為我國食品安全的治理提供幫助。
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我國一直堅持以人文本,將食品安全作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經過不斷努力,食品安全的治理工作一直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下我國食品安全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需要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主要論述了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起至今,食品安全問題以爆發式的趨勢增長,從1996年的假酒精事件到前些年的三鹿奶粉、地溝油、瘦肉精及僵尸肉等事件,再到如今的網絡餐飲經營亂象和2019年3·15晚會曝光的染色“土雞蛋”、廉價辣條等事件,受害者人數從幾十到上百上萬人,一則則事件讓人不免膽寒,可喜的是隨著近年來的宏觀調控和廣大人民安全意識的提升,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頻率有所下滑,我國2015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更是被冠以“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之名,為提高食品安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依據。
就我國的現狀進行分析,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對于假冒偽劣的食品原料的監管、食品添加劑的管控、食品污染監督和食品生產加工運輸過程的監管還不夠嚴格,食品流通領域一直以來是監管的薄弱環節,相關法律規定較少,食品監管鏈條不夠細化完善。
(2)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就業質量不夠規范,人員的道德品質和專業素質參差不齊,食品加工過程達不到國家標準,從業環境不夠衛生,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3)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不夠成熟,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相關監管部門基層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不夠等諸多因素導致食品行業安全漏洞頻出。
控制食品安全問題需要社會共治,包括食品經營者的主體責任的落實、相關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監管和指導、媒體宣傳引導以及社會大眾的監督等。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要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是核心,加強監管力度、核查力度是根本。我國相關部門應該把控全局,以教育督促為主,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從根本上預防和杜絕相關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時要面向市場和消費者改善當前的消費環境,不給不良商家創造可乘之機。
食品行業的衛生安全問題涉及許多相關部門,例如食品監管部門、衛生局、公安局及質監部門等,一旦發生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件,相關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往往顯得不夠流暢、效率低,所以建議整合相關資源,將工作細化,以預防、監管、檢查、處理和善后“一條龍”為宗旨,成立專門的部門專門處理食品安全事件,為食品行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其次,相關部門要做好風險評估和預警工作,建立專業、高效的評估預警體系,對于即將出現或者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做好應對措施,并提前向相關部門、消費者和商家做出提醒與指導。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食品經營者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方面。①經營主體道德素質低下,在利益面前丟掉道德底線,出現造假、以次充好等行為。②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夠高,食品安全意識不強,對食品生產加工過程控制不嚴、操作不規范。我國相關法制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惡意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威脅消費者生命安全的無良商家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不僅采取教育和罰款的控制手段,更要列入信用不良黑名單,根據其違法性質的惡劣程度限制其相關社會經營活動,嚴厲打擊其違法行為;相關規定可以明確從業人員的入職標準,提升整體素養,相關部門將定期督促和組織職業技能培訓落到實處,規范操作流程,從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同時加強同媒體和大眾的合作:媒體方面要加強宣傳,將食品安全意識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給廣大人民,將食品安全意識提升到和防火、防盜意識一個級別上來;大眾方面要繼續完善投訴舉報機制,加強社會監督,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全民的文化素養也在一步步提高,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迫在眉睫,綜上所述,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有很多,但都需要身體力行,嚴苛標準,力求改變現狀,還食品行業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