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巍 吉林省四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隨著食品行業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貿易,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視,但同時給食品安全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帶來更大挑戰,為保證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質量,本文就以食品安全監管局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論述,并提出了對策。
我國食品行業入行門檻較低,且食品的生產在獲得審批許可之后,就可進行經營,因此在部分生產食品的企業之中,企業安全管理意識不足,注重產量而不注重產品質量。部分生產企業會為了用更低的成本得到更高的利潤回報,不惜將消費者健康安全觀念拋之腦后,使用有害物超標的原材加工制成食品,為食品市場的安全埋下隱患,這也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嚴峻的挑戰。
在流通領域中,各類食品是最為普遍的商品之一,其高流通性、易消耗性決定這一領域的安全風險系數偏高,但通過近幾年的食品安全抽檢結果表明,其多數生產企業對限用物質、重金屬、致癌物等相關有害物似乎視而不見,其檢測出結果與產品相關標簽信息完全不同,更有有效期與實際不符、產品票據資料不足、夸大其效的廣告詞等各種問題,因此,監管工作需加強以外,企業也應在經營過程中嚴格把控質量安全,但目前正是企業對質量管控的意識不到位,才導致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
目前,食品安全監管相關的法律規定還不夠完善,導致對現代日益復雜的食品安全市場中層出不窮的違法行為難以確定處罰方式。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對食品安全生產違規企業的處罰也顯得欠缺力度,食品安全監管條例又遲遲未出修訂版,導致處罰措施大多停留在商品下架、停止銷售和罰款等方面,筆者認為應結合實際,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震懾性,以免生產商因違法經營所得利益遠大于處罰虧損而繼續肆無忌憚地違規生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多元化的購物方式進入到生活中,其食品的銷售方式也不單單是從商店、超市、批發市場等實體店出售,現在通過網絡直銷、電視購物等方式也有進行食品的銷售。這些方式可省去實體店的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從廠家銷售至消費者手中,但這樣的銷售方式給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困難,使得產品抽檢這一環節的檢查顯得無從下手。
當前部分地區食品安全的監管隊伍人員并不完全是專職人員,其專業能力有待提升,對復雜多樣、規模廣大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略顯力不從心,導致監管工作開展效果相對欠佳。部分工作人員對產品安全知識的認知欠缺,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辨別能力不足,造成執法的專業性和維權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在新形勢下,監管執法工作應處于更加主動的狀態,對相關食品安全潛在危害進行分析,監管工作應延伸到企業內部生產的檢查之中,不僅僅要檢驗產品合格與否,更要從源頭抓起。杜絕源頭上的問題,才能保證食品安全或其他物質的安全供應。
在檢驗食品安全是否合格標準方面,應建立開放機制,讓更多的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檢驗工作。以當前形勢來說,目前大多數城市都缺少檢驗食品安全機制,對于現在的市場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開發檢驗工作,讓第三方檢驗機構進入食品安全的檢驗之中,才能更好地對日益龐大的食品安全市場安全提供完善的服務。
由于當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領域市場入門要求較低,導致從事人員素質上有待提升。當前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體系需要完善,監管人員也需要掌握更多相關食品安全經營生產及風險評估的專業知識,因此需要強化監管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培訓。同時對生產企業加強宣傳,使從業人員意識到粗制濫造食品安全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提高生產企業的自律性。這樣一來,不管是監管隊伍還是食品安全生產企業都能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提高工作質量。
相關政府機構應盡快對《食品安全法》不足之處進行修訂改版,完善相關工作配套措施,加強執法工作者可操作性,可為食品安全質量違規事件帶來更高效更合理的解決方式,同時在處罰力度上應進行適當加強,針對部分違法分子鉆法律漏洞導致接受的處罰不理想的情況,可適當加入“沒收違法行為收益和停止經營”等方面條例。這對違法者能起到更好的震懾作用,使其意識到法律法規的嚴肅性,決不能挑釁。
根據食品行業的銷售情況,執法部門可對這些銷售區域進行分級管理,如大型商場批發市場可定為一級管理對象,也就是重點監管地區;超市、專賣店可分為二級管理對象,也就是中級監管對象;小賣部、個體商店這樣的小型區域定為三級監管對象。通過不同分級安排不同的監管力量,不斷提升監管效能。
在新形勢下,為了讓我國食品行業的安全質量得到保證,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問題必須得到改善,因此要完善制度體系,對食品安全的生產和銷售進行嚴格把控,同時,要優化法律法規措施,對違背法律法規相關經營生產者嚴懲不貸,才能形成風清氣正、規范有序的食品安全監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