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劉國琴??/?濟南市環境檢測中心站?劉楊
白菜類根腫病俗稱“根癌”,是由蕓薹根腫菌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傳病害,近年來在國內發生越來越嚴重,已成為白菜類蔬菜重要的病蟲害之一,病害發生后可使產量和品質下降,產量損失達到20%~30%,嚴重的地塊達到60%以上。
根腫病主要侵染白菜類蔬菜地下根部,被害部位根腫大成瘤狀,多發生在主根和側根上,大的比拳頭還大,小的如黃豆粒。腫瘤初期表面光滑,后期表面龜裂、粗糙。發病初期病株地上部癥狀不明顯,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葉片早晨尚好,中午萎蔫,嚴重時植株死亡。
蕓薹根腫菌屬專性寄生菌,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一般通過跟隨種苗或病殘體進行遠距離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有以下幾種。
1.帶病植株傳播。帶病植株大范圍內調運是白菜類蔬菜根腫病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2.病菌黏附在種子上傳播。由于根腫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只侵染白菜類蔬菜根部,目前還沒有科學實驗證據證明種子本身帶菌,但休眠孢子有可能借助風等自然因素黏附在白菜類蔬菜種子或其他種子的表面,隨著種子在大范圍內廣泛流通造成遠距離傳播。
3.商品菜根部攜帶病土及病殘體傳播。隨著蔬菜產業不斷發展,白菜類蔬菜常作為反季節蔬菜在市場上流通,由于白菜類蔬菜多數是帶根或局部帶根進行運輸,為根腫病的傳播創造機會。病殘體及帶菌土壤會隨商品蔬菜的運輸進行遠距離傳播。
4.育苗基質傳播。蕓薹根腫菌可存在育苗基質中,若沒有對種苗基質消毒處理或消毒不徹底,隨著育苗基質商品化調運,造成遠距離傳播。
5.農事操作傳播。農機具可攜帶病殘體及帶菌土壤遠距離移動,造成遠距離傳播。
6.其他方式傳播。蕓薹根腫菌休眠孢子可隨雨水、灌溉水在田間由高地勢向低洼地勢傳播;也可以借助土壤中線蟲、昆蟲等活動在田間傳播;另外,使用的土糞類肥若含有根腫菌,在未腐熟的情況下也會隨著糞肥的施用進行傳播。
病菌從植株的根毛侵入到表皮細胞內,病菌刺激寄主,使細胞分裂加快,體積增大而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寄主 9~10天后,根部開始形成腫瘤,產生的游動孢子進一步擴大危害。一般土壤溫度為19~25℃,相對濕度為60%~90%,pH值為5.4~6.3時,白菜類根腫病最容易發生。白菜類蔬菜在整個生育期均可感病,以苗期感染(主根感染)對產量的影響最大。
1.選擇抗病品種。因根腫菌存在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抗病品種有很強的小種專化性,需根據當地發生根腫菌生理分化類型,選擇適宜的抗病品種。
2.種子處理。播種前曬種并去掉弱病粒,用55℃的溫水浸種15分鐘,再用40%的福爾馬林溶液100倍浸種20~30分鐘,用水洗凈后播種。
3.苗床消毒。用苗床育苗的,育苗前對苗床進行消毒處理。可用50%敵磺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的氰霜唑懸浮劑3000倍液對苗床噴淋,淋土深15厘米左右。
4.輪作換茬。由于根腫菌的休眠期孢子囊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因此,對病田實施水旱輪作和非白菜類蔬菜輪作5年以上,或在白菜類蔬菜根腫病的盛發期(一般在7~11月份)不種植易感病的白菜類蔬菜。
5.土壤處理。播種或移栽前,可用500克/升氟啶胺懸浮劑500倍液進行土壤處理,均勻噴施于土壤表面,再將藥劑充分混土10~15厘米深度,每季可施藥1次。
6.加強田間管理。采用深溝高畦栽培,及時中耕除草,小水勤澆,降低田間濕度;多施優質有機肥和磷鉀肥,控制施肥用量;一旦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并燒毀;采收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另外,將常規播種期延后5~10天播種,可減輕根腫病的發生。
7.藥劑防治。定植前,選用50%氟啶胺懸浮劑用干凈的土壤5000倍液配制藥土,后將藥土撒施于定植穴內,每穴10克,要確保藥土均勻附著在定植穴內,可有效預防根腫病的發生,在根腫病發病初期,可用50%的氟啶胺懸浮劑8000倍液,或10%氰霜唑懸浮劑3000倍液灌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