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農業服務中心 226543)
朱從海 施衛紅 (江蘇省如皋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26500)
江蘇省如皋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為42 666.67 hm2,平均每667 m2產量約為610 kg,總產量約為4×105t。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優質稻米的要求越來越高,伴隨著市場需求的轉變,如皋市優質稻米產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為促進如皋市優質水稻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筆者在總結分析江蘇省如皋市優質水稻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發展對策,以供周邊地區參考借鑒。
目前,如皋市種植的優質水稻品種主要有“南粳5055”“南粳9108”,而在2015年之前,這兩個品種在如皋市的種植面積僅為5 333.33~6 666.67 hm2,且主要用于種植戶自身食用;后來,由于這兩個品種米質好、適口性佳、市場銷路好,加工企業開始對這兩品種進行單獨收購加工,并對種植戶實行優價收購,一般收購價比普通稻谷高12%~15%,種植戶收益比種植普通水稻每667 m2增加180元左右,種植效益的提高,加快了“南粳5055”“南粳9108”的推廣應用。據統計,2017年,如皋市“南粳5055”“南粳9108”的種植面積突破1.33×104hm2;2018年,兩個品種的種植面積突破2.0×104hm2;2019年,兩個品種的種植面積達2.73×104hm2,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64%。優質食味水稻品種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為發展優質水稻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土地流轉的加速,新型種糧主體迅速崛起,這些都為優質水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產基礎。目前,如皋市種植面積在3.33 hm2以上的規模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共有296家,水稻規?;N植面積近6 666.67 hm2。這些新型種糧主體更注重稻谷的品質和生產效益,應用的水稻品種多為市場適銷的優質食味水稻品種,同時,他們的生產設施、設備也較為完善,大多具有獨立的倉庫、曬場或烘干設備,能為加工企業提供品質穩定的優質糧源。
如皋市相關農業部門緊緊圍繞綠色生產,大力推廣保優栽培技術,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具體措施為:(1)通過精確管理、培育健壯秧苗,增強水稻抗性,減輕病蟲害發生。(2)應用生物農藥、性誘劑等開展生物防治。(3)增施有機肥、示范緩釋肥,減少速效氮肥用量。(4)結合稻田綜合種養,實行稻蝦、稻鴨、稻蟹、稻漁、稻蛙共作,不施用化肥,開展生態種植。
如皋市新成立了如皋市米業商會,擁有加工企業35家,且各企業均配備了色選、檢測等設備,整個商會的年銷售額在15億元左右,大米銷售量為3.0×105t,其中2018年優質食味大米銷售量達 1.8×105t,廣興米業、如皋市百歲米廠等企業的優質大米銷售量也均在2.0×104t以上。優質稻米產品在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和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倍受消費者青睞。
如皋市擁有“蘇皋長壽”“蒲塘”“百歲明珠”“千翠湖”“珍珠香”“雉狀元”“福欣源”“梓韻”等大米品牌,其中“蘇皋長壽”是區域公共品牌,年銷售大米近3.0×104t。老稻區白蒲鎮、東陳鎮獲得了江蘇省“味稻小鎮”稱號。如皋市部分品牌多次在省市組織的“好大米”評選中獲獎,“蒲塘”大米在2017年第十八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福欣源”大米在2017年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和江蘇省農技推廣協會組織的江蘇好大米評選中,獲得銀獎;“福欣源”大米在2018年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和糧食局組織的南通好大米評選中獲得金獎。
部分加工企業雖有自建的水稻生產基地,但面積不足,生產的稻谷不能滿足加工要求,絕大部分加工的稻谷要靠小商販在企業周邊的鄉村進行收購,但這樣收購來的稻谷品種難統一,從而影響了稻米的加工品質和同一品牌稻米品質的連續性、穩定性。
如皋市中西部地區的土壤類型以高沙土為主,土壤肥力水平低,有機質含量少,漏水漏肥現象嚴重,再加上該地區農民的種糧水平不及東部和南部地區,尤其在水稻種植管理上往往不到位,容易造成水稻生長后期早衰、籽粒灌漿不足。
近年來,如皋市的大米加工企業因缺乏有效的組織,沒有形成合力,各自為戰,銷量少、知名度不高、市場占有力低。同時,在“蘇皋長壽”公共品牌建立后,也僅有廣興米業和中萃米業開始使用該品牌,全市尚未形成理想的公共品牌效應。
具體措施為:(1)如皋市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要為企業搭臺,組織稻米企業到銷售區開展展示展銷、貿易洽談,在提高現有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努力開拓新市場。(2)加強對如皋大米品牌的宣傳,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好大米”評選活動,以提高如皋大米品牌的知名度。(3)引導企業共建“蘇皋長壽”品牌,通過做大做強公共品牌,提高如皋大米的市場競爭力。(4)加強政策扶持,重點在水稻優質品種應用、商品化集中育秧、綠色防控、側深施肥新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以穩定優質水稻的種植面積,促進優質稻米產業發展。
以水稻品種展示基地為載體,廣泛引進省內、外優質水稻新品種,篩選出適宜如皋市種植的優質水稻品種并進行示范,以期為今后本地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提供技術支撐。
具體措施為:(1)加強優質水稻集中育秧新技術的示范集成,確保培育適齡壯秧。(2)加強秸稈還田配套栽培技術的示范集成,在防治環境污染的同時,提高土壤肥力。(3)加強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應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4)積極推廣緩釋肥、配方肥和側深施肥技術,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尤其是在高沙土地區,要在小麥秸稈全量還田的基礎上,結合畜禽糞污整治,增施人畜糞肥,提高有機肥使用水平,提高土壤基礎地力。(5)制定優質水稻綠色生產技術規程,實現優質水稻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加工企業自建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對沒有條件的企業,要引導他們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或普通農戶簽訂產銷協議,實行訂單種植,做到優質優價,這樣既解除了水稻生產者的后顧之憂,提高種稻效益,又確保了加工企業獲得品質優良且穩定一致的加工貨源。
具體措施為:(1)加強企業負責人隊伍建設,幫助他們解放思想,轉變因循守舊、小富即安的觀念,增強做大做強如皋優質大米的意識。(2)緊跟時代步伐,做好加工機械的改造升級,不斷提升加工檔次,以滿足社會各階層對優質大米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