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稻蝦輪作模式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金 宇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24700)
鹽城市建湖縣地處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近年來,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迅速,2018年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5 800 hm2,約是2016年稻田綜合種養面積的22倍,占糧食直補面積的13.2%。其中,稻蝦輪作模式是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的主推模式,由于建湖縣特殊的地理環境,其培育出的小龍蝦個體碩大、殼質堅硬、肉質飽滿,市場前景廣闊。但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產業面臨區域品牌弱、技術支撐不夠、蝦強稻弱等困境。為此,筆者擬對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的基本情況、實施成效、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發展對策進行詳細論述,以期為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進而提升全縣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規模、質量和效益。
2018年1月,建湖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對新發展連片稻(藕)田綜合種養基地面積分別在33.33、66.67 hm2以上的,每667 m2分別補助100、150元。2018年10月,建湖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推廣“稻蝦輪作”模式的實施意見(試行)》,再次提高對新發展稻蝦輪作規模基地的補助,新發展連片稻蝦輪作規模達66.67、33.33、20.00 hm2以上的,每667 m2分別一次性補助200、150、100元。截至2018年底,建湖縣稻(藕)田綜合種養面積達5 800 hm2,其中,稻蝦輪作面積達3 866.67 hm2,占糧食直補面積的8.8%;具有規模在33.33 hm2以上的連片養殖基地16個,養殖模式和養殖品種均以套養小龍蝦為主。2019年,全縣計劃新增稻蝦輪作面積4 666.67 hm2以上;2020年,計劃新增稻蝦輪作面積4 000 hm2以上,總規模達13 333.33 hm2以上。
以稻蝦輪作模式為例,在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項目示范區,每667 m2水稻產量為400~600 kg,每667 m2龍蝦產量約150 kg,每667 m2年純收入超3 000元,是普通稻作方式收益的3倍以上。
以稻蝦輪作模式為例,由于小龍蝦對藥肥敏感,故在其生產過程中,投入品主要以有機肥和生物農藥為主,從而減少了化學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有效抑制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1]。同時,小龍蝦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生物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時,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2018年享受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項目補貼的種養大戶、合作社均實現了在綜合種養區內化肥、農藥零施用,不僅提高了稻米品質,還提升了食品安全,真正實現了稻米的綠色、有機生產。
以稻蝦輪作模式為例,建湖縣農委、水產局多次組織種養大戶赴江蘇盱眙、湖北等地考察學習小龍蝦種養模式及技術。同時,邀請省市專家來建湖授課10余次,發放“稻田養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 500余份、《小龍蝦高效養殖致富技術與實例》500余份,并對全縣所有鎮(街道、區)的種養大戶進行了輪訓。此外,建湖縣農委對示范區進行展示并組織觀摩,再配合媒體的采訪、宣傳,使當地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合作社認識到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潛力,主動積極地從事稻田綜合種養生產。
目前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推廣時間短,小龍蝦品牌建設力度小、品牌效益發揮弱,優質水產品和稻米產品的品牌效應未能完全體現。主要體現在:(1)農民、合作社和企業仍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理念的影響,鮮有品牌開發意識,缺乏叫得響的區域公用品牌。(2)由于銷售渠道單一,大部分稻蝦米被直接賣給米商,價格與普通稻米相當,優質得不到優價。(3)缺乏對稻蝦米開展集中有效的品牌宣傳,消費者未能充分了解稻蝦米的優秀品質。
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經營主體需同時掌握作物栽培技術和水產養殖技術,但大部分農技人員和經營主體是單一專業型人才,再加上技術支撐不夠,專業人才缺乏,出現了“種水稻的不懂水產養殖,會水產養殖的不會種水稻”的現象,從而較大程度地影響了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普及推廣。
在當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產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水稻,“重水產輕水稻”現象在建湖縣表現較為突出。以稻蝦綜合種養為例,建湖縣小龍蝦每667 m2產值在2 000元以上,而水稻每667 m2產值一般不超過1 000元。
同時,蝦強稻弱的現象容易出現以下問題:(1)生產風險大。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剛起步,系統、專業的技術指導和服務難獲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難掌握,水稻病蟲害常發生,嚴重影響了稻米的產量和品質。(2)市場風險大。當遇到小龍蝦集中上市時,極易產生小龍蝦賤賣現象,且從長期來看,小龍蝦市場能否持續火爆,小龍蝦價格能否常居高位,都是未知數。(3)管控風險大。稻蝦輪作對于開挖田溝有嚴格的規定,一般開挖的田溝面積不得超過總面積的10%,且必須保護稻田耕作層,不得毀壞水稻種植條件。而少數經營主體想鉆政策空子,假借稻蝦輪作之名,單純從事水產養殖,這給風險管控帶來了較大麻煩。
遵循“因地制宜、宜稻則稻、宜蝦則蝦”的原則,科學引導,防止一哄而上,價賤傷農。具體為:(1)建議建湖縣政府在《關于推廣“稻蝦輪作”模式的實施意見(試行)》的基礎上,對縣內地塊進行科學規劃,劃定適宜區和非適宜區,劃分時要充分考慮水源、水質、排灌、周邊污染情況、土壤、交通、農田水利工程配套等現實條件。(2)建議將沿河、沿湖等水資源豐富和土壤類型適宜的地區列為適宜區。在開發順序上,優先考慮開發中低產田、低洼田、冬閑田、低產魚塘,在開發策略上,盡量連片開發,形成產業規模[2]。(3)鼓勵發展“稻蟹”“稻蛙”“稻鱔”等多種種養模式,避免出現稻蝦“一家獨大”、產品過度集中的局面,構建多品種、多模式、多層級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體系[3]。目前亟需解決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下蝦強稻弱的現狀,提升水稻生產效益和附加值,提高農民種稻積極性,進而實現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稻漁雙輪驅動、協調發展”[2]。
具體措施為:(1)統一技術規范。聯合縣農委、水產局等部門,針對稻蝦共作模式涉及到的品種選擇、水稻栽培、水肥管理、病害防治、土壤保護等一系列技術,發布一套稻蝦共作模式簡明技術圖冊,制定出一套“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技術規程,便于種植(養殖)戶學用。(2)加強技術推廣。組織一批農技人員赴科研院校和先進地區接受培訓,培養一批既懂種植又懂養殖的鎮村農技服務人員,更好地為建湖稻田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同時推動農業科技下鄉,加密專業技術培訓,推動技術到人、到戶、到田。(3)強化生產記錄,做好試驗示范。制定《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農事生產過程記錄檔案冊》,要求各示范基地做好田間生產記錄工作,為接下來的測產驗收、試驗比較、總結經驗做好基礎準備工作。(4)強化監管。縣農業和漁業部門要對種養區域(重點是獲得項目獎補的示范基地)進行掛牌確認,并聯合鄉鎮農業中心監督各經營主體,做好定期督查工作,要求各示范基地嚴格按照種養操作規程進行生產,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4],確保稻蝦米和小龍蝦綠色、健康,維護“建湖大米”的品牌形象,保護經營主體和消費者的利益,促進建湖縣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有序、健康、快速發展。
做大做強稻蝦產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建湖縣政府應當加大對當地綜合種養模式生產出的安全優質稻、蝦的宣傳,將生產的“蝦田稻”“稻田蝦”進行檢測,確保質量,并實行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主打“建湖大米”“建湖龍蝦”品牌,打造稻蝦品牌內涵和美譽度,實現品牌資源共享。
在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的同時,逐步引入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元素,開發龍蝦垂釣、美食分享等功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推動稻蝦綜合種養產業跨越式發展。
由于小龍蝦價格波動大,市場敏感度高,在小龍蝦養殖經營過程中, 經營主體要把握市場供求規律,注重隨行就市, 做好營銷工作。具體為:(1)堅持適時上市。主要是把握好市場走勢,找準銷售節點適時上市, 有計劃地調整上市頻率,以取得較好的效益。(2)加強市場對接。在銷售思路上,不能單純依靠商販上門收購,而應主動對接、多渠道銷售。例如,經營主體可將銷售對象拓展到商超、企業、學校或單位食堂、加工企業等, 也可嘗試連鎖經營、區域代理、訂單銷售等銷售方式, 建立合作關系, 做好小龍蝦營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