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佳平 朱日清 俞廣力 錢泉生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農業種植業推廣總站 314000)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的主要耕作模式是單季晚稻-大小麥、油菜或其他旱雜糧,秸稈是這些農作物收割后的多余產物,是一種可再生資源,但因其利用成本較高,所以當地農戶一般作焚燒處理,這不僅污染了環境,還給人身財產、交通安全埋下了安全隱患。2016年4月,嘉興市政府出臺了《嘉興市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力求從法律上保障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順利實施。雖然自《條例》實施以來,秀洲區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筆者擬對秀洲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措施,以期開拓農作物秸稈利用途徑,減少秸稈露天焚燒現象,形成一個綠色、生態的農業生產環境。
秀洲區是浙江省糧食主產區之一,據2017年統計,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2.578×104hm2,其中,全區水稻、小麥、油菜播種面積分別為17 000、7 630、1 150 hm2,其籽粒產量分別為8.655、4.425、2.265 t/hm2,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86×105t,位于浙江省前列;秀洲區水稻、小麥、油菜的秸稈干草產出量分別為2.32×106、6.08×105、1.17×105t,全區年產主要糧油作物秸稈量為3.05×106t(不含非大宗糧油作物)。
隨著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秀洲區農作物秸稈呈現出總量大、分布廣、出路少、處理難等特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問題較為突出。具體體現在:(1)秸稈單產高,全量還田難。推廣種植糧油高產品種雖對保障本區糧食生產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籽粒的高產也帶來了秸稈的高產,部分高產田塊秸稈全量還田后影響了下季作物的正常生長。(2)勞動力缺乏,農時勞動力緊張。秀洲區中小企業、家庭作坊等二三產業相對較發達,而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村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再加上浙北地區農時勞動力緊張,造成了勞動力缺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秸稈還田比例。(3)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少,模式單一。目前秀洲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途徑以還田、覆蓋等循環利用為主,其它利用途徑相對較少,利用模式單一。(4)農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識不夠,宣傳教育有待加強。廣大農民對秸稈還田的重要性和秸稈焚燒的危害性認識不夠深入,需營造良好的宣傳教育氛圍。
秸稈是寶貴的可循環利用再生資源,秸稈還田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升土壤理化性狀都有積極的作用。進一步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的主要措施有:(1)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自2007年以來,秀洲區農經局積極整合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農業部土壤有機質提升、沃土工程等項目,切實加大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力度。據統計,2010—2018年,秀洲區在標準農田提升項目上,累計投入秸稈還田補助資金289.9萬元,自2010年至今,嘉興市(區)兩級累積投入秸稈機械化切碎還田補助資金2 160萬元,最終2018年秀洲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77%。今后,秀洲區還要繼續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以進一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2)提高農作物秸稈還田質量。通過引進新型切碎裝置,抓好稻田麥子套播、機械切碎、人工攤勻、開溝覆土和稻田麥稈翻壓還田等關鍵技術,提高秸稈還田質量,確保后茬作物正常生長。(3)鼓勵多途徑秸稈還田。除了鼓勵稻、麥秸稈還田外,還要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果園覆蓋、蔬菜地覆蓋、馬鈴薯免耕覆蓋栽培、高效農業育苗基質配料等,以增加秸稈還田的應用范圍。
農作物秸稈不僅是寶貴的肥料資源,也是優質的草食動物飼料,對實現農牧結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具有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廣秸稈飼料收儲的主要措施有:(1)落實市級補貼政策。可根據嘉興市秸稈綜合利用相關政策,對收集農作物秸稈并進行綜合利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按飼料化利用量,給予100元/t補貼。(2)完善秸稈收儲技術規程。通過引進秸稈收集打包設備,重點抓好機械收割、秸稈切碎、晾曬風干、打包收集等關鍵技術環節,不斷完善秸稈收儲技術規程,保障收集秸稈飼料質量安全。(3)推廣農牧結合模式。通過省、市、區各級生態循環項目建設,提倡發展農牧結合生態循環農業,包括企業內微循環、企業間小循環、區域內中循環、區域間大循環等,增加農作物秸稈過腹還田量。
農作物秸稈是優質的燃料資源,通過嘉興新嘉愛斯農業廢棄物焚燒綜合利用項目投資建設,為農作物秸稈尋求了一條能源化利用途徑。進一步推廣秸稈焚燒發電技術的主要措施有:(1)秸稈收集固化處理。創建秸稈收集固化處理企業,目前秀洲區已建立秸稈收集捆扎企業13家,固化成型燃料企業(主要生產各類燃料塊、燃料棒等)3家。(2)加強原料對接工作。自2012年開始,秀洲區農經局就與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對接農作物秸稈焚燒發電相關事宜,充分發揮公司的區位優勢,以提高秸稈能源化利用效率。目前,公司的農業廢棄物焚燒發電、供汽項目已建成,每年實際利用各類秸稈達1.5×104t。
通過與區域農業產業相結合,鼓勵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實現農作物秸稈生態循環利用。進一步推廣秸稈多途徑利用的主要措施有:(1)生產食用菌菌棒。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通過秸稈粉碎、配料、裝袋、發菌、還田等技術環節,培育“秸稈-食用菌-有機肥”的生態循環模式,實現農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和生態還田。(2)編織蠶業“上山”柴龍。在部分養蠶集中區域,通過機械收割、晾曬風干、收集編織等環節,將稻草編織成蠶業“上山”柴龍,從而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3)將稻草編織成草繩,供園林部門在移栽樹木時固定根部泥土用,該利用方式可解決部分農作物秸稈回收處理問題。
主要措施有:(1)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可利用區鎮各級培訓班、農民信箱、新聞媒體等,宣傳環境保護和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識,并通過懸掛橫幅、發送短信、田間勸導和發放告知書等方式,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指導力度。(2)加強聯合執法監督力度。自2016年《條例》出臺以來,為進一步強化《條例》的執行力度,每年5月—6月、10月—11月,區政府都會同區環保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發放“關于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的告知書”,并對違法農戶進行相應處罰,創造“秸稈綜合利用、嚴禁露天焚燒”的良性循環。(3)召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在農時季節召開“禁止露天焚燒秸稈、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并通過新聞媒體等多種途徑,宣傳環境保護和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形成一個綠色、生態的農業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