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農業服務中心 215235)
沈生元*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種子站 215200)
鮮食玉米因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且風味獨特、適口性好、易于消化吸收,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1]。因此,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鮮食玉米在江蘇省得到了快速發展,全省鮮食玉米年種植面積在66 666.67 hm2以上,位居全國前列,其中,蘇州市吳江區因地處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高,鮮食玉米的市場需求較大。
近年來,吳江區鮮食玉米大棚設施栽培模式得到了較快推廣應用,采用大棚設施栽培,可使鮮食玉米的上市時間由常規種植的6月中下旬提前至5月中旬,每667 m2經濟效益由常規種植的4 000多元提高到10 000元以上,為農業增收、農民增效提供了有效途徑。為有力推動吳江區鮮食玉米大棚設施栽培技術的應用[2],提高當地鮮食玉米生產水平,筆者擬對鮮食玉米大棚設施穴盤育苗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介紹,以供廣大種植者參考。
鮮食玉米在冬春季采用“大棚+中棚+小環棚再蓋地膜”的多層覆蓋增溫保溫栽培措施,可有效提高大棚內夜間溫度,促進鮮食玉米在冬春季的正常生長發育。
鮮食玉米采用穴盤基質在大棚內育苗,每穴播2粒種子,不僅省工、省力、效率高,且秧苗質量高,移栽時根坨不易散、緩苗快、成活率高。
鮮食玉米采用大棚設施栽培,一般在11月下旬開始育苗,移栽后采用“大棚+中棚+小環棚+地膜”進行增溫保溫栽培,可確保鮮食玉米在冬春季不受凍害,在5月中旬即可上市,比當地傳統栽培模式種植的鮮食玉米可提早上市一個月左右。
鮮食玉米采用大棚設施栽培,因上市早,市場售價高,一般市場零售價在10元/kg以上,每667 m2平均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經濟效益高。
鮮食玉米采用大棚設施穴盤育苗栽培,雖具有上市早、效益高等優點,但受大棚設施條件制約,再加上技術難度大、成本高、用工多等,鮮食玉米種植規模也受到一定限制[3]。為提高育苗水平,現將鮮食玉米大棚設施穴盤育苗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宜選擇適合當地消費者、株型較矮、生育期較短的優良品種,如“雙萃2750”“雙萃2780”“明玉1203”“蘇科糯3號”“蘇科糯10號”“京科糯2000E”“農科玉368”等[4]。
2.2.1 苗床準備
一般要求苗床畦寬約為2個穴盤的長度,畦長不超過大棚長度。整平拍實床面,苗床四周開排水溝,中間留寬50~60 cm的走道。
2.2.2 穴盤規格
采用塑料穴盤,以50孔為宜。
2.2.3 基質配制
育苗基質以有機無機復合基質為佳,且要求基質含水量在55%~60%。基質配制好裝入穴盤后,用木條刮平,以使每個孔穴內都裝滿基質。
播種前,選晴天晾曬種子,一般晾曬下午半天即可,以提高酶活性、促進發芽。一般在11月下旬開始播種,播種可持續至翌年2月底。采用人工播種,每穴播2粒種子,深度為1 cm左右,播種后再覆蓋一層基質,最后噴透水,以滿足種子發芽出苗對水分的需求。播種后,將穴盤搬運至大棚苗床內,并蓋上地膜,當出苗率達50%以上時及時揭除地膜,以防高溫灼傷幼苗。
苗期管理主要是控制好大棚內溫濕度,調節好基質水分含量和棚內溫度,改善光照質量,防止秧苗受凍害,確保秧苗健康生長。具體措施:(1)水分管理。全苗后,結合天氣情況,及時通風調濕。苗期基質以保持濕潤為宜,一般在基質表面發白時噴水,每次噴水要噴勻、噴透,且以上午噴水為宜。(2)溫度調控。晚秋和冬季應視天氣情況開啟通風調節棚溫,白天大棚溫度以保持在25~30 ℃為宜,夜間溫度應保持在5 ℃以上;如遇冷空氣,夜間小環棚上需加蓋保溫材料,防止秧苗發生凍害。(3)光照調節。一般在晴天上午9點至下午3點,揭除大棚內中棚和小環棚上的薄膜,以提高光照質量。
移栽前,先在大棚內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商品有機肥300~500 kg,并進行耕翻,做好畦,蓋好地膜。在秧苗具有3張葉片、苗齡在20~25 d時,于下午2點以后或陰雨天進行秧苗移栽(若在12月至翌年2月期間移栽,則需在大棚內搭中棚加小環棚)。移栽時采用寬窄行或等行距方式移栽定植,一般每667 m2種植3 500~4 000株。
要加強鮮食玉米大棚內的田間管理,按其生長要求進行積極調控,創造適宜鮮食玉米生長的環境,以滿足其各個生育時期對營養物質和水分的需求[5]。
3.2.1 苗期管理
鮮食玉米從移栽到拔節為苗期,此期間由于鮮食玉米根系弱、葉片小,其吸收能力和光合能力均較弱,再加上此期間吳江區易出現春旱、低溫、晚霜等惡劣天氣,故田間管理主要是采取補苗、蹲苗、促壯等措施,以促進植株茁壯成長[6]。
3.2.2 穗期管理
鮮食玉米從拔節到抽穗為穗期,此期間是鮮食玉米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故田間管理主要是要因地、因苗進行肥水管理,玉米植株生長健壯的田塊應少施、晚施速效性肥料,反之,則宜多施、早施速效性肥料,且施肥后應依據土壤墑情進行灌溉,以免引起莖葉生長過旺。
3.2.3 花粒期管理
鮮食玉米從抽穗到商品穗采收為花粒期,此期間鮮食玉米已轉入生殖生長階段,故田間管理主要是要依據植株生長情況酌情追施氮肥,一般每667 m2追施尿素不超過3 kg,正常情況下可不追肥。
鮮食玉米采用大棚栽培由于是提前栽培,在病蟲害防治上主要是防治病毒病、粗縮病和部分地下害蟲等。具體防治措施:(1)農業防治。通過耕翻、滅茬等方式,降低田間病源、蟲源基數。(2)藥劑防治。盡量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或使用生物農藥,例如防治地下害蟲(螻蛄、蠐螬、地老虎等),可用毒死蜱、氯氰菊酯等藥劑。
鮮食玉米因品種、采收季節不同,其采收期也不同,只有適期采收,才具有甜、糯、香、脆、嫩的特點。一般鮮食玉米因采取大棚提前栽培技術,其采收期較早,故其鮮穗上市的適宜采收期以開花授粉后20~27 d為宜。值得注意的是,鮮食玉米采收后要注意保鮮,不要剝去苞葉,且在運輸途中盡可能攤開、降低穗溫,以利于保持其品質,從采摘到上市的時間應盡量控制在24 h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