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B)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毒性呼吸性疾病,其特征是雞氣管啰音、咳嗽和打噴嚏。該病主要能侵害雞的腎臟以及造成產蛋雞產蛋數量和蛋的品質下降。
該病的發病率較高,雛雞的死亡率可達25%。6周齡以上的死亡率一般不高,病程一般為7~14 d。雛雞、產蛋雞、腎病變型的癥狀不盡相同,現分述如下:
無前驅癥狀,全群幾乎同時突然發病。最初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即流鼻涕、流淚、鼻腫脹、咳嗽、打噴嚏、伸頸張口喘氣,夜間能聽到明顯嘶啞叫聲。隨著病情發展,癥狀加重,雞縮頭閉目、垂翅擠堆、食欲不振、飲欲增加。
表現輕微的呼吸困難、咳嗽、氣管羅音,有“呼嚕”聲。精神不振、減食、拉黃色稀糞,癥狀不很嚴重,有極少數死亡。發病第2天產蛋量開始下降,7~14 d下降到最低點,有時產蛋率可降到50%,并產軟蛋和畸形蛋,蛋清變稀,蛋清與蛋黃分離,種蛋的孵化率降低。產蛋量回升情況與雞的日齡有關,產蛋高峰的成年母雞,如果飼養管理較好,經2個月基本可恢復到原來水平。但老齡母雞發病,產蛋量大幅下降,很難恢復到原來水平,可考慮及早淘汰。
該病多發于20~50日齡的幼雞。在感染腎病變型的傳染性支氣管炎毒株時,由于腎臟功能的損害,病雞除有呼吸道癥狀外,還可引起腎炎和腸炎。腎型支氣管炎的癥狀呈二相性:第一階段有幾天呼吸道癥狀,隨后又有幾天癥狀消失的“康復”階段;第二階段就開始排水樣白色或綠色糞便,并含有大量尿酸鹽。病雞失水,表現虛弱嗜睡,雞冠褪色或呈紫蘭色。腎病變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程一般比呼吸器官型稍長12~20 d,死亡率在20%~30%。
主要病變在呼吸道。在雞鼻腔和竇內、氣管、支氣管內可見有淡黃色半透明的漿液性、黏液性滲出物,病程稍長的變為干酪樣物質并形成栓子。氣囊可能渾濁或含有干酪性滲出物。
產蛋母雞卵泡充血、出血或變形;輸卵管短粗、肥厚,局部充血、壞死。雛雞感病則輸卵管損害是永久性的,長成后一般不能產蛋。
腎病變型支氣管炎除呼吸器官病變外,可見腎腫大、蒼白,腎小管內尿酸鹽沉積而擴張,腎呈花斑狀,輸尿管尿酸鹽沉積而變粗。
生殖型主要是輸軟管發育不良,管腔較窄,管壁薄而透明。
清洗和消毒雞舍后,引進無傳染性支氣管炎疫情雞場的雞苗,搞好雛雞的飼養管理。雞舍注意通風換氣,防止過于擁擠;注意保溫,適當補充雛雞日糧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疫苗接種是目前預防傳染性支氣管炎的一項主要措施。目前用于預防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疫苗種類很多,可分為滅活苗和弱毒苗兩類。
由于氣候和各方面的原因,蛋雞極易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此病可引起雞的增重和飼料報酬價降低;混合感染引發氣囊炎使肉雞在加工過程中被淘汰,引起產蛋數量和品質下降。因此,使用疫苗的飼養戶應注意采取抗應激措施及維生素的添加。
傳染性支氣管炎無特異性療法,應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如防止冷應激、避免過度擁擠及保證采食量防止雞體消瘦等,可降低傳染性支氣管炎造成的損失。
采用中西醫結合的對癥療法,應用合適的抗菌素進行治療可減少氣囊炎所造成的損失。推薦在飲水中添加電解質替代物,以補充丟失的鈉和鉀來降低腎炎而造成的損失。
對腎病變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病雞,采用口服補液鹽、0.5%碳酸氫鈉、維生素C等藥物投喂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雛雞發病時每千克飼料拌入病毒靈 1.5 g、板藍根沖劑 30 g,任雛雞自由采食。少數病重雞單獨飼養,并輔以少量雪梨糖漿,連服3~5 d,可收到良好效果。
成年雞發病時,可用咳喘平、強力霉素分上午、下午2次集中飲水,一般5~7d即可。病情嚴重的可增加一個療程,并用抗菌藥物防止繼發感染。飼養管理用具及雞舍要進行消毒。病愈雞不可與易感雞混群飼養。產蛋期發生傳染性支氣管炎可采取緊急預防接種和淘汰發病病雞的方法進行救治。疫苗使用新H120或新H52,5倍量飲水或3倍量滴鼻(眼)。在防疫苗應激的同時使用電解多維或雙黃連提取物飲水或拌料均可。
疫苗接種是目前預防傳染性支氣管炎的一項主要措施。因此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適時免疫是防制該病的重中之重。
藥物治療應考慮不同的發病年齡,采用不同的藥物、不同的方法進行施治。必要時采取緊急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