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奎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一年來,關于鄉村振興的話題一直被廣泛討論。“城歸族”回鄉創業、城里人“農村養老”等現象的出現,以及公共資源向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村的傾斜,都是城鄉融合發展的表現。
值此之際,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研究員馮奎就城鄉融合發展新現狀,系統分析了未來城鎮與鄉村如何兩翼齊飛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馮奎
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二者的關系,簡單說就是“和而不同”。
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差異性,反映在空間形態與政策重點等方面。城鎮化的空間形態主要講城市群、都市圈、各類城市、城鎮;鄉村振興的空間形態主要講小城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等。城鎮化推動資源要素流向城鎮、留在城鎮,鄉村振興政策主要推動資源要素流向鄉村、留在鄉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有“不同”的一面,說明一個政策并不能取代另一個政策,一個戰略并不能取代另一個戰略。
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更有“和”的一面,二者在根本目標與實現路徑等方面,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戰略高度上講,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都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根本目標上講,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都強調以人為本,尤其是強調以農民為本;從實現路徑上講,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都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等。
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既是全局性的問題,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問題。不能夠脫離具體地區的城鄉關系來討論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而是應該因時而變、因地制宜地討論與處理二者關系。
最近,上海大都市圈周邊地區如金山、寶山等地的城市邊界已經劃定,核心城市要提高城市能級,同時通過城市資源要素向鄉村輻射帶動,來促進整個都市圈的發展,實現城鄉共生。
中部地區的一些省會都市圈,情況有所不同。這些地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做大做強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同時發展周邊中小城市與小城鎮。隨著都市圈的培育與成長,農民變成市民,鄉村變成郊區,一二三產業融合,鄉村實現了振興。
中部和西部有些貧困地區,鄉村振興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撐。這些地方人口流出,農民工到北上廣深以及本省的省會城市打工,實現了脫貧。異地城鎮化的路徑幫助貧困地區培育了領路人才,留下了優美環境,這為將來鄉村振興創造了條件。
所以,處理二者關系的基本原則就是實事求是,認真分析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組合模式,分清不同區域的主流與支流,找到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然后制定相應的對策。
最重要的經驗:改革是實現城鄉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城鎮化需要改革,鄉村振興同樣需要改革。最重要的不是概念與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改革。
中國經濟的底座是縣域經濟。我們在總結浙江德清縣、山東鄆城縣等地的改革經驗。在這些縣,城鎮化重要還是鄉村振興重要?答案是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推進土地、戶籍、資金等要素的流動,讓農民有自主權、選擇權。如何讓農民能夠動起來、活起來、富起來,這是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共同的考題。無論他們以后去城鎮,還是堅守鄉村,關鍵是要消除阻礙他們前進的制度障礙。
把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城鄉高質量發展,最大的短板在鄉村。在具體工作中,要分級分類、分時分段推進鄉村振興。特別是根據鄉村不同發展水平與狀態 ,采取切實有效的振興舉措。要統籌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關系,依據統一規劃,合理調配各類資源。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鄉高質量發展要真正以人為本。要繼續落實外來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舉家落戶、安居樂業。對于生態脆弱、生存條件惡劣的連片貧困地區,要創造條件讓這些地方的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實現脫貧。要確保戶籍制度改革與居住證制度全面實施。
構建城鄉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形態。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體形態。要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治共享、產業就業提質提效為突破口,加快建立城市群的協同發展機制。都市圈是城市群建設的突破口。要提升核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創新發展水平,加強核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交通網絡聯結。積極培育一批中小城市。數以萬計的小城鎮是城鄉要素交流、匯合之地,要發揮小城鎮在鄉村振興中的平臺作用。
以重點領域的突破推動城鄉新一輪改革。產權制度改革與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實現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兩個“棋眼”。鄉村改革的基礎是農民土地資產確權、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及集體成員身份確認。要進一步盤活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深化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活力。加大政策配套,促進城市投資者、消費者下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凡是人員、土地、資金、科技等各類要素流動遇到障礙的地方,就是改革重點所在、難點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