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整個營銷圈被三家企業鬧得陰云密布。哪三家企業?新世相、網易和三聯生活周刊。
前者制造了爆刷朋友圈的“逃離北上廣”和“丟書大作戰”,后者則打造了多個爆款產品和H5,一直是營銷者研究的對象。
這些傳播套路是如何出現的?
何為誘因?一件事會出現在腦海里,是因為看到了與其相關聯的事物,這種引起關聯思維的因素,就是誘因。
所以,產生誘因常見的方式,就是把產品和生活中常見的“誘因”關聯起來。比如:腦白金,就和送禮、孝敬等聯系起來,讓用戶看見送禮行為就想起腦白金和那句洗腦的廣告語。
當然,誘因不是隨便就能找到的,而要清楚誘因的特征是什么。
高頻 高頻是誘因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可以是人在某個時間的高頻特征或高頻行為。中國以禮儀為重,送禮就是高頻的行為,而腦白金因為與其關聯,才創造了“收禮只收腦白金”的銷量神話。
專一 除了高頻,專一也是誘因最主要的特征,因為誘因的選擇要結合受眾的生活環境、感受、體驗、場景等。江小白這個品牌其實就符合專一的特征——它只和年輕人的社交場景結合,當年輕人一起吃飯喝酒時,就會想起飲用江小白的酒。

情緒 心理學研究表明:能觸動情緒的事情,是經常被人們討論的。比如逃離北上廣,就是觸動了人們因生活壓力向往自由的情緒。所以,制造一些情緒事件,可以大大激發人們的分享欲望。
公共性原則 促使人們分享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公共性原則,就是產品能在公共場合被人輕易認出來,讓使用、體驗成為公開引導。換言之,就是提升產品的可視性,這是小眾產品以及新產品快速打開市場的關鍵一步。
產品的實用性促進用戶分享的類型,主要有兩種:
分享獲利 所謂分享獲利,即用戶轉發就可以獲得收獲,比如:分享免費聽、得優惠、拿禮品等,甚至是分享得紅包,比如“餓了嗎”每次下單后的裂變紅包。
主動分享 有些產品本身的實用價值是可以促使用戶自愿分享的,比如:產品中有用戶想表達但不能或不敢表達的內容,或為用戶提供了實用的工具、知識或資源。
但這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用戶會想辦法不讓人發現他的分享,或者短期分享后就讓分享的東西消失。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們傾向于分享他們見到的能對自己有益的事物”。
所以,要想利用實用性促使人們分享,必須多加打磨產品的使用價值,引導用戶自愿分享傳播。
有時候,用戶最容易記住的不是直白的信息,而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會講故事,是制造流行的必備能力之一。
創業故事 主要是企業創始人的創業故事,主打勵志情懷,適合初創企業或品牌。
品牌歷史 即講品牌歷史故事,非常適合老字號的品牌使用。
理念人設 講品牌理念的人設故事,是近來越來越流行的方式,有很多品牌使用,其人設并非一定是真人,可以是人格化形象的故事演繹。在設計故事時,要一直遵循“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傳播產品信息”的原則,否則會影響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