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干部手記》作者李萬忠是湖南省的一位基層干部。該書就是作者沉浸鄉村二十多年的“鄉官”實錄,涉及當前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因其直接來自于基層一線,所以可貴;因其不事雕飾,樸實無華,所以可信”。真實、理性、生動,是該書最大的特點。
該書生動地記錄了近30年來中國鄉村的歷史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發生了漸進的、巨大的變遷。在兩三年的時間跨度內,可能看不出明顯的變化,但如果是二三十年,則非常明顯。《鄉鎮干部手記》記錄了1990-2017年這一時期的鄉村變遷。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農業稅征收、計劃生育、鄉村社會綜治、村委會選舉等,這也是大多數鄉鎮的中心工作。
在第二章“農業稅、統籌款征收的那些事”中,作者以“是否可以使用‘撮谷子’等強制力量為后盾”為劃分依據,將這一工作劃分為兩個時期,并進行了具體的對比,讓我們了解了除“農民負擔過重”之外更多深層次原因。對于取消農業稅,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大仁政,同時也指出其最大弊端:鄉鎮干部缺少了與普通村民打交道的媒介,鄉鎮干部從此與多數村民不再熟悉。作者深刻地指出:“農業稅、統籌款早已成為歷史名詞,但在征收工作中顯現出來的一些經驗教訓依然存在于現在的鄉鎮工作中;另一方面,深深植根于農村傳統文化的村民生存法則、人生信條、行動邏輯等,依然存在于現在的村民腦海中。掌握這些規律規則對于解決當前農村存在的一些問題,甚至以后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值得鄉村治理學者、鄉村主政者深思!”

鄉鎮干部是鄉村治理的親身實踐者。為什么《鄉鎮干部手記》這本書那么有“料”、可讀?那就要說說作者李萬忠本人了。他從小生活在農村,1990年農校畢業后就在鄉鎮工作,長達23年,“鄉鎮干部”是其最鮮明的身份特征。鄉鎮一級是我國行政體制的“末梢”,直接面對廣大農民群眾并承擔著大量的實際工作,而鄉鎮干部則長期扎根基層,行走在鄉村,親身參與鄉村治理,處理鄉村事務。這讓他們對復雜鄉村的認識和理解要比“上面來的人”更加深刻。因為他們自身在參與鄉村治理的實踐中,自然而然而不必煞費苦心地就進入了田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實資料,或者說他們自身就是第一手資料,而這些,走馬觀花式、非身處其中的調研,是難以獲得的。李萬忠有對鄉村治理進行參與式研究的身份優勢。
然而,很多鄉鎮干部要“5+2、白加黑”地忙于各種具體事務,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能夠且愿意真正靜下心來對鄉村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寥寥無幾。但李萬中就是這寥寥無幾中的一個。他善于學習和思考,是一位潛心研究鄉村治理并能夠長期堅持下來的鄉鎮干部,《鄉鎮干部手記》中大量的、幾十年如一日的日記和筆記就是最好的說明!就沖這一點,這本書也是值得三農工作者翻一翻、看一看的。某種程度上,不算成功的鄉鎮仕途,沒有走上鄉鎮主官位置,成全了李萬忠,成就了《鄉鎮干部手記》這本書。
新時代呼喚更多鄉村振興實踐者、記錄者。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必過坎。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既要靠億萬農民這一主體,也要靠“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干部隊伍。鄉鎮干部,無疑是這支隊伍的中堅力量,是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者、參與者。對他們,既要嚴管,又要厚愛。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能夠把自己的一些理念付諸實踐,在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中探索走出自己的路數。要通過各種途徑,吸納更多的他們進入到鄉村振興的有關政策研究和制定中來,使出臺的政策更加符合基層實際,利于基層執行。一句話,新時代鄉村振興呼喚更多的“李萬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