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月琴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其兼具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一把優美的紫砂壺,包括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裝飾之美、材質之美、工藝之美、品味之美等,這種美也成為了紫砂匠人不懈追求的目標,并通過豐富的藝術創作來折射一份心境。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而生活積累更是創作的根源,是實現“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一創作原則的核心所在。紫砂壺“痕”(見圖1)就是一件凝練生活、表達情感,講述人生領悟的作品,它濃縮了悠悠歲月的痕跡,制壺藝人將細致入微的生活情愫轉變成紫砂藝術語言,并通過端莊的造型和豐富的裝飾藝術形式來完成整件作品的內在表達。

圖1 痕
紫砂壺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將中華陶瓷藝術的境界發揮到了極致,對于一把紫砂壺而言,除了應具備必要的實用功能外,其外在審美與內在共鳴也同樣重要。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目前,紫砂壺造型主要分為圓器、方器、筋紋器和花器幾大類,“痕”的主體造型是典型的圓器,壺身飽滿大氣,十分具有張力,運用各種曲線變化組合成型,顯的“圓、穩、勻、正”,剛柔相濟、骨肉亭勻,壺嘴、壺把、壺鈕則運用花器造型原理,設計成梅枝狀,虬枝紋理逼真,自然氣息濃郁,對應壺嘴和壺鈕的樹枝形態,分別攀伸出一簇梅花,貼于壺身一側及壺蓋上,梅花或含苞、或盛開,栩栩如生,呈現出一種類似于浮雕的裝飾效果。從整體來看,壺身協調和諧、舒張簡潔,而梅枝塑成的壺嘴、壺把、壺鈕則具有動態之勢,兩者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藝術效果明顯。
裝飾往往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具備一定情感素養內涵的作品,裝飾能夠更好地作為一種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意愿。絞泥工藝是紫砂壺裝飾技法中極有特色的一種,它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色彩的紫砂泥條,按設計要求疊放、鑲嵌,再切成多色泥片,按打身筒做壺的程序捏搓,最后拍打成片成型,絞泥裝飾中所形成的色調對比強烈的不規則線條,恰到好處地在紫砂壺上表現出作者的表達意圖,充分體現出紫砂古樸典雅的審美情趣。
紫砂壺“痕”最明顯的裝飾便在于壺身以絞泥設計的雨花石。該壺在壺身留白區域,以五色土的“五色”為基調,以卵石形態為框架,裝飾成雨花石的形態,逼真而具象,這些看似沒有規則的紋絡,好似融入了原始之色,將雨花石的韻味吸附在了藝術形象上,那一道道流水般的紋理,如同定格的畫面,將自然聚焦其中。絞泥裝飾與壺體風格相輔相成、渾然一體,表現出返璞歸真的意境。此處裝飾五色雨花石的另一重深意,比喻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和豐富多彩的人生狀態。
然而,人生總不會一帆風順,波波折折的常態反而帶給人更多的回味與感慨。紫砂壺“痕”的壺身表面還運用了另一種裝飾方法——嵌金絲,將細細的金線嵌入胎體表面,蜿蜒曲折地連接著五色雨花石,好似起起落落的人生過程,繁華絢爛與挫折低落彼此交際,構成了完整的人生軌跡。
紫砂壺是個性鮮明、風格特點凸顯的陶瓷藝術作品,因此,對于藝術形式本身,創作時應充分領悟和理解紫砂的藝術規律和美學特征,而對于藝術所傳遞的深層意蘊,創作時則應進一步擴大研究領域、拓寬思想眼界,使作品被注入新的意義。創作這件作品“痕”,也是對自己數十年人生的思考與領悟,感知歲月的痕跡,內心更增添了一份坦然和堅定,人生注定萬象橫生,只要初心不變,樂觀直面每一個當下,便是幸福而知足的一生。壺身上的梅花、梅枝,看似只是一種裝飾,其實是表現其傲骨錚錚精神的品質,而這正是我人生追求的一種境界,通過梅花完成對自己的一場勉勵,在藝術的層面,梅花是連接作品各元素的內在紐帶,提升了整把壺的人文與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