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1月3日發布最新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預測我國的人口負增長時代將在2030年前后到來。對此,不少人再次拋出悲觀論的觀點,認為人口的持續下降會使得勞動力短缺、養老問題突出,甚至將其上升到“民族危亡”的高度。針對此類論斷,筆者僅就人口數量本身依次提出四個問題并做討論。
首先,是否人口越多,國家和民族就越強盛?當今現實以及世界歷史已經給出了最好的回答,最強大的國家并非人口最多,一個國家在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也不一定是其人口占世界比率最高的時期。即便我們將人口絕對數量更換為單位面積人口,也是如此。由此可見,人口數量與國家盛衰并無必然關系。
但人們會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即一個國家和民族究竟有沒有理論上的最佳人口數量水平?對此,歷史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人們公認的能讓國家和民族強盛的最核心因素還是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人口(包括大量的跨國移民勞工)雖然在其中的某些時期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掌握了技術和制度優勢的人口才是其中的主角和主要得益者。曾經的歷史教訓,我們不應該忘卻。
第三,即便我們認可一個國家和民族有理論上的最佳人口數量水平,那么這個水平應該恒定不變還是要有所調整?如果我們承認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會不斷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會對人口數量和素質、結構等提出新要求的話,那么依照一般的邏輯推理,這一理論上的最佳人口數量水平就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節奏而與時俱進。
既然理論上的最佳人口數量水平要與時俱進,就會面臨筆者要探討的第四個問題,即這種人口數量的調整,是只能單向增長或單向減少,還是兩者兼可?上世紀70年代,全世界擔心的是人口爆炸問題,可見單向增長并非人們認可的方向。相反,從諸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擔憂少子化、老齡化的現狀來看,單向減少也不是理想答案。既然兩者都不可取,那么順其自然地增減就是剩余的選擇了。
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無論我們通過結成社會形成了多么復雜的國家和民族,其生物本質并沒有變化,依然要生老病死、依然要自我負責。蠻荒時代,大自然通過災荒瘟疫等手段維持著人類數量與地球生態的和諧均衡。到了當今時代,這一維持和諧均衡的力量就轉移到了社會本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本身通過生育偏好和集體約束等自覺不自覺的行動,就能維持一個相對適宜的人口數量水平。
正如綠皮書所說,中國的人口負增長已經勢不可當,但這是社會本身發展的自然結果。政府和社會,只要順應這種趨勢,未雨綢繆,加快提高科技水平,做好教育、養老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前景依然美好。▲(作者是浙江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