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環澤? 張生? 李想
4月26日,棗莊市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在薛城區巨山街道東托二村頒發。同時,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市第一個登記賦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東托二村黨支部書記田傳柱介紹說,村里有村民1526人,股權1270股,總資產1.1億元。其中,門市房6765平方米,經營性資產7340萬元,合作社的成立不僅盤活了這些集體資產,而且把收益的60%用于股民分紅。
薛城區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清查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重點核實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現金、債權債務等,做到底子清情況明。累計核實確認村集體資產總額12.85億元、負債總額3.12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9.73億元。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是改革的關鍵也是難點。該區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各方面因素,充分尊重群眾意見,由成員民主協商解決,嚴格履行“入戶調查、會議討論、結果核實、逐戶簽字、登記備案和三榜公示”六道程序,確保成員認定過程規范嚴謹。
“在股權設置和管理上,我們還提倡以成員個人股為主,集體股是否設立及設置比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在股權管理上,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靜態管理方式,對新增人口,提倡通過分享家庭內擁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的辦法,按照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孫延偉介紹說。
讓農民成為集體資產的管理者和受益者。據了解,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村居,到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登記賦碼,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憑證可到相關部門辦理公章刻制和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確立市場主體地位,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規范集體盈余分配,為實現按股分紅創造條件。
截至目前,全區201個村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有199個,占總村數的99%。全區19個經濟空殼村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85.5萬元,實現了經濟空殼村“消零”;實現分紅的村有24個,分紅總額1362.2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