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玉潔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真菌毒素(Mycotoxin),指的是真菌在特定環境下進行代謝而產生的有毒物質[1]。真菌毒素會污染大部分食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等,人類一旦攝入這類毒素,就會在體內不斷聚集。真菌毒素對人類及其他動物而言,一旦攝入量過多,就會致癌、致畸。簡言之,真菌毒素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及家禽養殖的安全。WHO及FAO將真菌毒素列為引發食源性疾病的罪魁禍首。根據FAO相關調查數據來看,在全球范圍內,真菌毒素污染了25%的糧食,此外,因受真菌毒素污染而失去食用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農作物占比達到了2%,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中國是受真菌毒素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為了讓人們深入了解真菌毒素對糧食的污染,讓人們擁有避免意識,筆者在本文中梳理了常見真菌毒素類型,對其限量標準、檢測標準、檢測方法進行概述,給相關機構提供依據。
在我國,相關檢測機構關注的真菌毒素主要是毒性強、污染頻率高的,這類毒素在糧食領域主要有AFB1(黃曲霉毒素)、DON(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ZEN(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等。
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它一般分為B類(包括B1、B2)、G類(包括G1、G2)、M類(M1、M2),以香豆素、二呋喃環作為基本結構,可產生黃曲霉毒素的物質包括四種,分別是寄生曲霉、集峰曲霉、偽溜曲霉、曲霉菌黃曲霉;相對其他毒素而言,黃曲霉毒性很強,一旦食用,就會出現肝中毒、臟器出血等癥狀,攝入量過多,就會導致肝癌。20世紀八九十年代,WHO的IARC機構就將其定為Ⅰ類致癌物;在堅果、谷物、土壤中都含有黃曲霉毒素,但是,黃曲霉毒素檢出概率最高的地區卻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關于毒素的強制性標準是GB 276l-2017,它對谷物及谷物制品中的AFB1含量進行了強制限定。具體來說,20 μg/kg是花生油、玉米及玉米制品中的AFB1限量標準;10 μg/kg是除花生油、玉米油之外的其他植物油脂以及大米類制品之外的AFB1限量標準; 5 μg/kg是除花生之外的其他制品的AFB1限量標準;2 μg/kg是花生及其相關制品的限量標準。上述限量必須根據 GB 5009.22 相關規定及方法進行嚴格檢測。據此看來,我國對AFB1在食品中的限量進行了強制規定,只不過,其分類仍舊不夠具體,無法有效區分原糧與成品糧的限量值。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又稱嘔吐毒素(vomintoxin),這類毒素多為單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其產生源為禾谷鐮刀菌以及黃色鐮刀菌,這類真菌在谷物中的生長環境極為簡單。僅需要低溫、潮濕的環境即可成長。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真菌之一,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普遍存在于各類谷物之中。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對人與動物的免疫系統會產生破壞,綜合癥狀表現為皮炎、浮腫、臟器出血、血液紊亂、消化紊亂、口腔病變等,此外,它也具有致畸性和胚胎毒性。DON在谷物及其相關制品中的含量也在GB 276l-2017中有著嚴格規定:不能超過1 mg/kg的限量標準,必須按照 GB 5009.111 相關規定及方法嚴格檢測。據此看來,國家僅限定了2個糧種(小麥、玉米)的DON含量,并未對原糧及成品糧的限量標準做出區分,對DON衍生物的限量要求也不明確。
玉米赤酶烯酮(Zearalenone),又稱 F2 毒素,它可以由代謝產生(一般在禾谷鐮刀菌、三線鐮刀菌、尖孢鐮刀菌種代謝),具有雌激素性、致畸性、生殖毒性,會讓人和動物的睪丸萎縮,出現雌性化,導致不孕或流產;根據GB 276l-2017 相關規定,谷物相關制品中的ZWN限量標準如下:60 μg/kg是小麥、玉米及相關食品中ZNE的限量標準,其檢測必須嚴格按照 GB 5009.209 相關規定及方法進行;據此看來,我國對食品中的ZNE限量標準作出了規定,但未規定其用途限量,也沒有區別原糧與成品糧的限量,其種類僅限于玉米與小麥,過于狹隘。
發展至今,我國糧食中的一些真菌毒素限量標準已建立,但是,仍舊不夠完善,對于檢測類別,應當細分,將原糧與成品糧的限量標準區分開來;與此同時,相關檢測方法要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國家相關部門對真菌毒素的檢測應高度重視,不斷完善相關方法,得出更為合理的限量標準,保證國家糧食安全。